廖麗華
【摘 要】目的:分析胃癌根治術后空腸造瘺營養支持的效果及護理。方法:隨機將70例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的進展期胃癌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鼻空腸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研究組采用空腸造瘺腸內營養支持,觀察比較術后恢復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縮短(P<0.05);而兩組的肛門排便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后第1d相比,術后第7d兩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肌酐除外)均明顯提高(P<0.05);術后第1d、術后第7d兩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結論:胃癌根治術后采用空腸造瘺腸內營養支持,能對患者營養狀態進行顯著改善,有效性和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胃癌;根治術;空腸造瘺;營養支持
【中圖分類號】R45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胃癌現階段已成為了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療法則是現階段臨床治療胃癌患者的常用方法[1]。因為受到長時間消耗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胃癌患者在術前就已出現營養不良;術后創傷則會破壞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解剖結構,而且術后需要禁食一定時間,進而讓營養不良現象加重,對術后恢復造成嚴重影響,引起一系列相關并發癥[2]。所以為胃癌根治術患者提供有效的營養支持,對于控制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非常關鍵。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胃癌根治術后空腸造瘺營養支持的效果,現做如下分析。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對象為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的進展期胃癌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協會研究批準同意。納入標準:滿足進展期胃癌的相關標準,經術后病理檢查結果證實;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排除標準:空腸造瘺禁忌癥;腸內營養禁忌癥;精神疾病患者、嚴重全身系統疾病患者;過敏體質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經數字隨機方式將7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35例)與研究組(35例)。對照組中,23例男性,12例女性;其年齡為33-75歲,平均為(58.7±6.4)歲。研究組中,24例男性,11例女性;其年齡為35-76歲,平均為(58.2±6.1)歲。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鼻空腸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術前經一側鼻孔將胃管連通鼻空腸營養管插入空腸或者胃腔,術中在完成食管空腸或胃腸道吻合后,對鼻空腸營養管位置進行調整,讓其末端處于胃空腸吻合口端大約30-40cm處,在食管空腸吻合口遠端大約20cm處放置胃管末端。
研究組采用空腸造瘺腸內營養支持:術后對腹腔進行常規沖洗,給予引流管放置。在自然排列腹腔內腸管后,選擇福瑞克FKJ開展空腸造瘺術。于左上腹部進行腹壁穿刺,將Roux-Y吻合口遠端5-10cm處當作穿刺點,選擇套管針斜形刺入到腹壁,通過套管針將空腸營養管引入到腹腔,然后將套管針掰裂退出,在和Treitz韌帶相距10-15cm處確定空腸穿刺點,在空腸系膜的肌層與緣黏膜層之間斜形刺入穿刺套管針,同時在黏膜下層潛行大約4-6cm。通過套管穿刺針將空腸營養管引入到腸腔,同時潛行大約30-40cm,將套管針掰裂、退出。將營養管當成中心,在空腸上穿刺點進行荷包縫合,同時縫成隧道潛行4-6cm,沿著腸道走行,對腹膜與空腸穿刺點進行三點縫合固定,于腹膜外對營養管進行固定。兩組營養劑均選擇能全力、瑞代、瑞素、瑞能等。
1.3 觀察指標
①對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觀察比較,如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②分別于術后第1d、術后第7d,對患者的肌酐、淋巴細胞計數、前白蛋白、白蛋白、總蛋白等實驗室指標進行檢測;③腸內營養支持的相關并發癥進行統計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
本實驗相關數據運用SPSS21.0軟件做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腸道功能恢復情況觀察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縮短(P<0.05);而兩組的肛門排便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實驗室指標觀察
與術后第1d相比,術后第7d兩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肌酐除外)均明顯提高(P<0.05);術后第1d、術后第7d兩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2.3 并發癥觀察
對照組中,1例患者發生吻合口瘺,2例患者發生惡心嘔吐,2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3例患者發生咽喉部不適,并發癥發生率為22.86%(8/35)。研究組中,1例患者發生中度腹瀉,1例患者發生輕度腹脹,并發癥發生率為5.71%(2/3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
3 討論
為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的胃癌患者提供營養支持,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的營養狀態進行改善,進而來對其免疫狀態和器官功能進行改善,讓后期抗腫瘤治療導致的毒副反應減輕,最終來對患者預后進行改善[3]。有臨床研究發現,術后6-12小時小腸吸收蠕動功能就能恢復,所以主張在手術和創傷后,營養方式的首選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4]。現階段置管方式雖然多樣,但是通過總結分析國內外相關報道發現,采用空腸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安全性較高,而且操作簡單方便[5]。
對于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來講,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與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密切相關。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縮短;結果表明,采用空腸造瘺腸內營養支持,能促進腸道蠕動,讓腸道功能得以及時恢復。另外,與術后第1d相比,術后第7d兩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肌酐除外)均明顯提高;雖然術后第1d、術后第7d兩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研究組的各項實驗室指標更加理想;結果表示采用控場早腸內營養支持,能對患者免疫狀況和營養狀況進行顯著改善,讓其抵抗力和恢復力增強。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結果表明,空腸造瘺腸內營養支持的安全性更高。
總之,胃癌根治術后采用空腸造瘺腸內營養支持,能對患者營養狀態進行顯著改善,有效性和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鄧小強.胃癌患者全胃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1):2008-2009.
趙明海,朱少功,趙會博,等.腸內營養支持對根治性全胃切除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02):75.
甘黎霞.干預性護理對胃癌術后經空腸造瘺腸內營養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5,36(01):119-121.
姬社青,馬飛,張斌,等.空腸造瘺管腸內營養在胃癌患者輔助化療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03):10-12.
潘子鵬.胃癌根治術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0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