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康
【中圖分類號】R971. 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2
提到華佗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麻沸散了,麻沸散作為一種最為古老的麻醉藥物,它的出現直接將外科手術成功率大幅提高。《神農本草經》記載莨菪子、烏頭、大麻等草藥都可讓人失去知覺,但是上述中藥的使用方法與現代麻醉藥物相比,麻醉效果就差一點。到了后漢時期,作為外科鼻祖的華佗,成功研制的麻沸散,傳說麻沸散的麻醉效果非常厲害,無論是開顱、剖腹多難的外科手術,都可以讓病人“醉無知覺”,效果不輸于現在的麻醉技術,但是后來曹操將華佗給殺了,麻沸散也就失傳了。
針對麻沸散的麻醉效果在《三國志》中曾有明確記載,“若病結積在內,針不能及,則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古文意思是指,若病征在內無法用針刺方法治療時,可讓患者應用麻沸散,片刻即可對外界毫無感知,此時即可進行手術治療。麻沸散是一種口服用藥,不需要進行脊椎穿刺,口服即可達到全身麻醉,實施手術治療,可避免穿刺造成的疼痛,可以真正實現無痛手術,是多么理想的麻醉藥物啊!用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口服用藥麻醉仍是令人神往的有效麻醉方式。但是,細想一下,1800多年前就有功效神奇的麻醉藥,為何如今卻沒有那?
“麻沸散”到底是什么藥,如果存在那處方組成到底是什么?仍是現今醫學家與史學家爭議的關鍵。有些人認為,《三國志》不是醫術,所有記錄的麻沸散可能有誤,特別是名醫張仲景的醫學著作中并無麻沸散相關記載,這也讓人覺得麻沸散只是傳說,實際古代根本就沒有麻沸散。更多人則認為古代存在麻沸散,我國是最早使用麻醉藥物的國家。這類人通過查閱古文醫書法學,《列子·湯問》中曾有記載扁鵲曾用過麻醉藥,《內經》、《五十二藥方》等均有提到外敷以藥的手術,應用刀割內痔等手術,而這些手術則均需要麻醉藥物方可實現,而后發展數百年的三國時代,華佗研究出麻沸散的可能性較大。同時,《三國志》的編寫者陳壽的取材嚴謹,且記載時間與華佗去世僅間隔六十年左右,因此,所記錄的華佗事跡具有較高的可信性。
麻沸散作為古代最為典型的麻醉藥物,其組成情況就較為復雜。張仲景作為與華佗同時代的醫學家,著作中只記載麻沸湯,未曾記錄麻沸散,著作中的“麻沸”二字則是指“如亂麻而沸騰”,是一種熱湯名字,與麻醉藥物并無關系。有后人曾對華佗學生吳普所著的《吳普本草》內容進行引用,但未曾提到麻沸散,但是在術中則有提到麻黃具有麻醉作用。《吳普本草》中記載“麻黃一名,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麻黃中“黃”字在《中藥大辭典》中也可讀作“費”,與“沸”字同音。通過對多種古藥方劑名稱進行分析發現,中藥方劑多是以方中主藥作為要命,由此推論可知,古代無“麻沸”藥物,按照字音解讀,是否可將其讀為“麻黃”,由于陳壽不是醫師,且所記錄內容均是通過問詢其他人獲取的信息,是否陳壽未能分辨“麻沸”與“麻黃”,導致記載有誤,誤記的可能性較大。
古代對于麻黃的認識較為混亂,這也是導致麻沸散失傳的原因之一。近代研究發現,麻黃就是大麻的雌花。楊亭華《藥物圖考》中對麻黃的描述可知,麻黃屬于刺激性麻醉劑。麻黃出采之時,若久聞麻黃,則可導致眩暈癥狀,也會出現腦部疼痛表現,若服藥劑量過大則會導致呼吸緩慢,常用上癮,但不危及性命。經現代植物學家研究發現,麻黃分泌的枝脂中含有的四氫大麻酚等麻醉物質[1]。《中藥大辭典》中表述大麻的果實、細莖、小葉均具有麻醉作用。現代西方中的毒品大麻就是由上述東西制成。因此,是否可作出如下推論,即“麻沸散”是否可改成“麻黃散”?
相傳,華佗行醫過程中看到一個口吐白沫、牙關緊閉、手攥拳的奇怪病人,躺在地上不動,經過望聞問切后均正常,家人告訴華佗病人日常身體健壯,今日誤食了臭麻子花才出現這種病癥的,華佗聽完病人家人的介紹后,立刻讓人拿臭麻子花進行查看,華佗聞了花葉后,將花瓣摘下放入口中進行嘗試,頓時感覺滿嘴發麻,頭暈目眩,感嘆到好大毒性,然后華佗用清涼解毒的藥方治愈患者后,要了捆臭麻子花帶走了。回家后華佗對臭麻子花進行試驗,發現臭麻子果的麻醉效果最好,而后走訪多為名醫,將臭麻子果經多次炮制麻醉藥,與熱酒同飲,獲得良好的麻醉效果,華佗將麻醉藥物命名為麻沸散。故事中的臭麻子花就是曼陀羅,又稱為洋金花。
宋代有人認為曼陀羅是組成麻沸散的主要材料。周密《癸辛雜識》曾記載“漢北回回地方有名草押不蘆,以少許磨酒飲,即通身麻醉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其中所用押不蘆既是現代所說的曼陀羅。《宋朝史時》中記載“置曼陀羅花于酒中,即昏睡”。宋人常將曼陀羅花放入酒中充當麻醉劑,此種做法較為普遍。元代也有名醫將曼陀羅花作為麻醉藥物。我國20世紀70年代中藥麻醉科研究中,將曼陀羅作為主要進行手術麻醉,此種麻醉方法可用于100多種臨床手術麻醉中。但是,臨床實踐發現,以曼陀羅花作為麻醉藥物存在麻醉較淺等問題。醫學中將曼陀羅粉末與川貝粉末混合制成“卷煙”讓患者吸入,可使支氣管痙攣與哮喘癥狀有效緩解。
通過對西方麻醉史研究發現,原始民族多以植物或各類草藥制作止痛藥,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通過考古研究發現,史前時期的秘魯居民多應用古柯作為麻醉劑,藥效極佳,用法簡單,只需將古柯樹葉咀嚼服用即可。經現代藥學研究發現,古柯植物具有補腎助陽,鎮痛的效果[2],其中的古柯堿是重要的局部麻醉藥物。古柯樹種提取的生物堿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古柯也是可口可樂的重要配方之一,所以喝可口可樂會使人感到興奮。后來歐洲,1842年科學家辛普森夫婦意外發現,氯仿在分娩鎮痛中具有神奇效果,直至維多利亞女王依靠氯仿的麻醉效果生出第8個孩子后,氯仿才被作為麻醉常用藥[3]。隨著后人不斷研究發現,在氯仿中加入各種藥材進行多次實驗,才得出今天所用的麻醉劑。無論麻醉劑的藥材如何選取制備,在使用麻醉劑時均要進行科學控制,避免麻醉藥所帶來的副作用,保證麻醉藥物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徐鵬,高佰華,武師良,等.動物注射麻醉藥物[J].飼料博覽,2019,321(01):88.
邊興花,劉東輝,趙生虎,等.不同麻醉藥物在腦功能區手術術中喚醒麻醉的臨床效果比較[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8, 30(10):116-118.
趙慶允.麻醉與鎮痛領域中中醫藥的運用現狀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7(1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