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蘭
【摘要】 目的 觀察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方法 86例青光眼患者, 按照隨機原則分為甲組及乙組, 每組43例。甲組給予傳統小梁切除術治療, 乙組給予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 觀察并比較兩組療效、并發癥(黃斑水腫、眼壓過低、脈絡膜脫離)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眼壓檢測情況。結果 乙組顯效34例(79.07%), 有效7例(16.28%), 無效2例(4.65%), 總有效率為95.35%;甲組顯效20例(46.51%), 有效13例(30.23%), 無效10例(23.26%), 總有效率為76.74%。乙組總有效率高于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 低于甲組的25.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乙組眼壓為(28.31±3.25)mm Hg(1 mm Hg=0.133 kPa), 與甲組的(28.14±3.30)mm Hg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乙組眼壓為(12.97±3.30)mm Hg, 甲組眼壓為(16.78±2.58)mm Hg;兩組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乙組低于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青光眼患者接受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 療效顯著,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青光眼;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并發癥;療效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glaucoma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86 glaucom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rabeculectomy, and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efficacy,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macular edema, low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choroidal detachment)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sure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Group B had 34 excellent cases (79.07%), 7 effective cases (16.28%) and 2 ineffective cases (4.65%),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5.35%. Group A had 20 excellent cases (46.51%), 13 effective cases (30.23%) and 10 ineffective cases (23.26%),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76.74%. Group B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Group B had low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 2.33% than 25.58% in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group B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raocular pressure as (28.31±3.25) mm Hg (1 mm Hg=0.133 kPa), comparing with (28.14±3.30) mm Hg in group A (P>0.05). After treatment, group B had intraocular pressure as (12.97±3.30) mm Hg,?which was (16.78±2.58) mm Hg in group A. Both groups had lower intraocular pressure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group B was lower than group A.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shows remarkable efficacy in treating glaucoma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Glaucoma; Compound trabeculectomy; Complications; Efficacy observation
青光眼為致盲的常見眼科疾病, 具有發病急驟的特點, 對患者視力水平造成明顯影響, 最近幾年國人本病的發生率有不斷上升趨勢[1]。激光、藥物與手術是當下臨床治療本病的常見手段, 其中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青光眼治療領域應用范疇不斷拓展, 促進患者視力水平恢復, 實現對患者視力與眼壓的有效控制。本文選取86例青光眼患者的治療資料, 對比不同術式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6例, 所有患者均有明確診斷, 且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合并手術禁忌證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甲組及乙組, 每組43例。甲組中男25例, 女18例;病理分型:閉角型青光眼30例, 開角型青光眼13例;平均年齡(47.84±10.80)歲;平均眼壓(28.14±3.30)mm Hg。乙組中男23例, 女20例;病理分型:閉角型青光眼29例, 開角型青光眼14例;平均年齡(48.24±10.65)歲;平均眼壓(28.31±3.25)mm Hg。兩組患者性別、病理分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甲組 給予傳統的小梁切除術治療。術前給予患者降壓眼藥, 以將眼壓控制在正常或臨近正常的范圍內。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處理, 在麻醉生效后, 在患眼的3點或9點位穿刺前房后, 切除患者的眼小梁及周圍的虹膜組織, 最后用地塞米松溶液沖洗眼球的前房。
1. 2. 2 乙組 術前30 min肌內注射血凝酶 1 kU、苯巴比妥鈉0.1 g。降眼壓與麻醉處理方式同甲組。在麻醉藥物生效后, 間斷式按壓眼球5~10 min, 以進一步降低眼內壓, 并使用聚維酮碘與生理鹽水數次沖洗結膜囊, 利用縫線牽引上直肌, 將患者的角膜緣設為基底, 在其上部做規格為3 mm×3 mm的梯形鞏膜瓣, 繼而在患眼3點或9點位穿刺前房, 目的是緩慢放出房水以降低眼壓, 穿刺成功后, 將含有絲裂霉素C的棉片放置在鞏膜瓣下部, 用生理鹽水沖洗鞏膜, 整體切除眼小梁與其周邊的虹膜組織, 切除面積1 mm×2 mm。若術中發現有虹膜脫出情況, 可縱向剪一刀, 會有少量房水流出, 切除相對應位置基底較寬的虹膜根部組織1.5 mm×2.0 mm。利用棉簽輕蘸切口位置沒有房水漏出, 但輕輕按壓切口后房處有房水漏出則提示手術操作效果優良。在以上所有操作完成后, 采用10-0號線縫合鞏膜瓣, 在確定鞏膜瓣密合后, 用可調節線在其兩側各縫合2針。手術結束后, 結膜囊處涂擦適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與阿托品眼膏, 無菌敷料包覆蓋術眼, 手術完成。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3個月, 以評估臨床療效。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療效、并發癥(黃斑水腫、眼壓過低、脈絡膜脫離)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眼壓檢測情況。正常眼壓水平為10~21 mm Hg。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術后最終隨訪時不使用任何降眼壓藥物, 眼壓≤21 mm Hg;②有效:術后使用1~2種抗眼壓藥物, 眼壓≤21 mm Hg;③無效:術后應用2種以上的降眼壓藥物, 眼壓>21 mm Hg。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乙組顯效34例(79.07%), 有效7例(16.28%), 無效2例(4.65%), 總有效率為95.35%;甲組顯效20例(46.51%), 有效13例(30.23%), 無效10例(23.26%), 總有效率為76.74%。乙組總有效率高于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乙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 低于甲組的25.5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眼壓檢測情況比較 治療前, 乙組眼壓為(28.31±3.25)mm Hg, 與甲組的(28.14±3.30)mm Hg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乙組眼壓為(12.97±3.30)mm Hg, 甲組眼壓為(16.78±2.58)mm Hg;兩組均低于治療前, 且乙組低于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青光眼為臨床上常見的眼科疾病, 主要是由于眼壓長時間增高導致視神經軸漿運輸異常造成的, 視神經盤血液供應不足, 神經組織受壓迫, 最終誘發視神經纖維攣縮與退行性病變, 病情嚴重者可發生視神經細胞衰亡, 視力水平明顯降低,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致盲的情況。針對本病, 臨床治療目的是緩解視神經細胞衰亡進程, 糾正并提升患者的視功能[2]。
傳統小梁切除術為臨床治療青光眼的常用術式, 該術式主要是在患者角膜緣上建設一條全新的房水引流通道, 把房水由前房引流到球結膜下縫隙, 并利用周邊組織實現對房水的整體吸收, 并在自制鞏膜瓣覆蓋引流口的協助下, 減少或防止某一時間點造成大量房水流出的情況, 以上操作能較明顯地改善患者的鞏膜, 促進其內引流過程, 實現對患者眼內壓的有效改善, 促進眼部功能的恢復。但在傳統小梁切除手術期間, 可能發現患者鞏膜細胞處于持續生長狀態, 導致操作者不能精確地控制鞏膜瓣縫合過程的松緊度, 術后患者低眼壓、淺前房等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 對患者術后眼部功能的恢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3-5]。為減少或規避青光眼術后并發癥對眼部功能恢復產生的影響, 臨床醫生積極對傳統小梁切除術進行改良, 復合式小梁切除手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術式, 術中應用鞏膜瓣縫線、拆線手法及藥物絲裂霉素C, 能明顯降低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率, 其中絲裂霉素C可較好地抑制纖維細胞的產生過程, 提升術后功能濾泡的有效生成率;可調節鞏膜瓣縫線對手術各項操作的運行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有助于提升外引流量, 改善對眼內壓的控制效果, 優化房水濾出效果。而絲裂霉素C的應用, 能較好地控制患者鞏膜細胞的生長進程, 實現優勢互補, 促進前房結構的形成過程, 同時也降低了爆發性脈絡膜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發生的風險[6-9]。
謝觀榮[4]等選擇52例青光眼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方法同本次研究的甲、乙組。結果表明, 觀察組手術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2.31%、7.69%, 與對照組53.85%、34.62%比較, 均有較明顯差異。該研究認為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更能優化青光眼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乙組總有效率高于甲組,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甲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眼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眼壓均低于治療前, 且乙組低于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田琦[5]的部分研究結果相一致。回顧本次研究歷程, 作者認為術前準備工作、術中操作技巧與術后的處理方法是影響手術治療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本次研究中, 乙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30 min肌內注射血凝酶與苯巴比妥鈉, 有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 并發揮良好的鎮靜作用, 提升患者治療期間的配合度。且術中將角膜緣作為基底的結膜瓣, 并盡可能的將瓣做高, 與離角膜邊界相距8 mm, 以上操作有利于降低術后結膜傷口滲漏及包裹性濾過泡等情況的發生, 同時也為早期濾過泡按摩創造便利條件。
綜上所述,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用于青光眼患者臨床治療, 與傳統手術相比較, 能明顯提升手術療效, 改善患者眼壓,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具有一定有效性、安全性, 值得在本病治療領域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志杰, 顧麗萍, 吳作志, 等.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并發癥及療效觀察. 國際眼科雜志, 2017, 17(1):98-100.
[2] 王保貞, 高永杰, 陳曉君.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改善青光眼患者眼壓的效果. 中國療養醫學, 2018, 27(12):70-71.
[3] 金大龍.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治療原發性青光眼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8, 12(1):57-58.
[4] 謝觀榮, 羅璟. 復合式與傳統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療效的比較.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 6(32):78.
[5] 田琦. 玻璃體腔內注射雷珠單抗聯合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8, 27(15):2789-2790.
[6] 曾惠紅, 梁堂鈺. 用改良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臨床療效觀察. 當代醫藥論叢, 2014, 12(7):251-252.
[7] 張振軍.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在治療原發性青光眼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8, 5(16):42-43.
[8] 張學軍. 分析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效果.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46):49-50.
[9] 張丹丹, 馮強. 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治療青光眼的并發癥及療效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60):11699-11700.
[收稿日期: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