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萬金 梁亞平 莫育芹
【摘要】 腎臟與變應性鼻炎關系密切。本文從“腎主外”理論、肺腎關系、脾腎關系、發病機理等理論角度并結合臨床實踐舉案例, 闡述腎臟與變應性鼻炎的關系, 提示變應性鼻炎臨床遣方用藥當重視“補腎固本,益氣通竅”之法。
【關鍵詞】 從腎論治;變應性鼻炎;驗案舉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111
變應性鼻炎, 又稱過敏性鼻炎, 是全球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 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其發病率逐年上升。變應性鼻炎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為主要癥狀, 雖非重大疾病, 卻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日常活動及社交活動有較大影響, 久治不愈可引起哮喘等并發癥。現代醫學認為, 變應性鼻炎是由變應原激發、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鼻部炎癥性疾病, 皮質類固醇和抗組胺藥是目前治療變應性鼻炎的一線藥物, 可以快速控制癥狀, 但停藥易復發, 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變應性鼻炎屬于中醫“鼻鼽”范疇, 目前中醫主要從肺氣虛寒、肺脾氣虛、腎氣虧虛三方面論治, 在控制癥狀和預防復發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但要徹底治愈仍然不易。作者認為變應性鼻炎其標在肺鼻, 其本則在腎, 故當從腎論治, 以補腎為大法而兼顧肺脾治療變應性鼻炎, 已治愈不少變應性鼻炎。現報告如下。
1 理論探討
目前中醫認為變應性鼻炎是肺、脾、腎虛損, 正氣不足, 衛外不固, 風邪、寒邪或異氣侵襲, 肺氣不宣, 鼻竅不利而發為本病。但治療時多數醫家均從肺鼻論治, 以益氣固表、溫肺宣肺為大法。作者認為此病雖為肺脾腎三臟失調引起, 但其根本在腎虛, 試述如下。
1. 1 “腎主外”理論 “腎主外”語出《靈樞·五癃津液別》、《靈樞·師傳》, 外即人體的外部, 包括肌肉、腠理與皮毛, 共同組成了人體抵御外邪的屏障。脾主肌肉, 肺主皮毛, 其功能強弱雖取決于肺、脾等臟腑的功能狀態, 但后者卻無不與腎密切相關。腎陽為諸陽之本, 衛氣亦根于腎陽, 衛主外是腎主外的具體體現。腎陽的盛衰決定著陽氣的盛衰及其衛外功能的強弱。腎陽盛則陽氣旺而衛外功能強, 肌肉堅、腠理密、皮毛固, 外邪不能侵犯;若腎陽不足, 則衛陽亦衰, 失于主外, 以肌肉疏松、皮毛不固, 易為外邪侵犯[1]。腎陰為人體一身陰液之源泉, 不僅對人體各臟腑器官起濡養作用, 亦是陽氣衛外作用的體現, 所謂“陰在內, 陽之守也;陽在外, 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 2 從肺腎關系來看 鼻為肺之外竅, 肺主氣而司呼吸, 腎主藏精而納氣, 氣出于肺而根于腎;腎氣充沛, 則攝納正常, 呼吸之氣方可由肺肅降而下納于腎, 肺鼻才能通和;若腎氣不足, 則攝納無權, 氣浮于上, 故噴嚏頻頻。腎主水, 又主命門之火, 人身之陽氣皆根于腎陽, 腎陽虧虛, 則肺氣不足, 衛外功能降低, 則肺鼻易感寒而發為本病;另腎陽虧虛, 水不得化而為飲, 寒飲上泛, 肺失溫養, 亦可見鼻流清涕不止。故腎旺肺健, 則噴嚏、清涕自止。古代醫藉早有記載, 如《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氣所病, ……腎為欠為嚏”, 其意為五臟之氣失調所發生的病變, ……腎氣虛者易呵欠、噴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六十, 陰痿, 氣大衰, 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 涕泣俱出矣”, 指出腎氣不足, 陽氣不能充實于肺衛, 易為外邪所侵而發為鼽嚏。
1. 3 從脾腎關系來看 脾為后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肺中津氣亦賴脾胃運化水谷而濡養。若脾氣不足, 無力供養肺氣, 導致肺氣不足, 肺失宣降, 水濕寒凝積于鼻部而發病。然腎為先天之本, 先天溫養激發后天, 脾運化水濕亦賴腎氣的蒸化和腎陽的溫煦, 脾腎相互協同, 共同主司調節水液代謝平衡。脾腎健旺充盛, 身體方能健康, 方能抵御外邪的侵襲, 津液代謝方能有常, 從而噴嚏、清涕止[2]。古代醫藉亦有記載, 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言“脾為孤臟, ……其不及, 則令九竅不通”, 指出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 精微無以上輸, 致令鼻塞。《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又進一步指出“肺金受邪, 由脾胃虛弱, 不能生肺, 乃所生受病也……腎水反來侮土, 所勝者妄行也, 作涎及清涕, 唾多, 溺多, 而惡寒者是也”, 說明脾胃虛弱引起肺金受邪, 腎氣虛引起脾腎陽虛才是至鼻鼽的主要病因病機。
1. 4 從發病機理來看? ?目前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特殊體質的人體受到環境中某種變應原的刺激及一些食品、藥品的刺激后, 引發人體IgE的過度產生, 導致鼻腔黏膜的變態反應性炎癥, 是免疫系統針對變應原出現的異常全身免疫反應之一, 其治療以抗過敏及免疫脫敏治療為主。對變應性鼻炎而言, 過敏原雖然是引起發病的直接原因, 但有過敏原存在并不意味著均會發生變應性反應, 而決定是否發病的根源還是人體的免疫功能, 即中醫學中的“正氣”。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免疫功能正常的人, 及時清除了過敏原, 不會發生變應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過敏原的存在會導致變應性疾病發生的幾率增加。對于過敏性疾病來言, 雖然確定過敏原、避免過敏原的接觸當然可以避免發生變應性疾病, 但仍存在無法明確過敏原或明確后仍無法完全避免接觸過敏原的問題。因此從強壯人體正氣入手, 提高免疫功能才是治本之法。而“正氣”是由氣血精微所化生, 氣血精微則根源于腎, 腎氣的強弱決定著衛氣的強弱, 衛外功能強大, 外邪不能侵入人體則較少導致此病的發生。所以腎氣的充沛是抵御外邪的重要屏障, 是避免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因此中醫對于過敏性疾病的治療, 治本之法即是補腎, 比如中醫對哮喘的治療在緩解期就是補腎固本培元為主, 預防復發。徐書教授治療哮喘的斷根之方即是以紫河車、鹿角粉、蛤蚧填精補髓, 滋腎納氣[3]。現代研究亦證實補腎方藥不僅對皮質激素起協同作用, 更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4-6]。
2 臨床探討
曾有研究對臨床被確診為“鼻鼽”的1008例患者進行中醫體質特點探究。發現變應性鼻炎其體質的共同特點是以氣虛、陽虛和特稟體質為主, 而陽虛體質多為脾腎虛弱, 又復感寒邪所致。陽虛則機體衛外功能減弱, 鼻竅不利, 鼻流清涕、噴嚏頻作, 遇寒加重[5]。已有不少醫家認識到腎虛為鼻鼽的根本, 并從腎論治[6]。如干祖望教授在治療變應性鼻炎時認為鼻鼽屬元陽無火證, 當取補腎溫陽之法, 臨床常用附桂八味丸或右歸丸加減, 加入蟬蛻、地龍等, 效果尤佳[2]。徐書教授[3]認為過敏性鼻炎其本在腎, 其標在肺鼻, 治療時將其分為太陽表證、太陽太陰合病、太少兩感證, 分別以葛根湯、補中益氣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方, 但在應用時三證均會加入菟絲子、枸杞子、巴戟天、淫羊藿等補腎之品。劉莉[1]認為益氣溫腎是本病的治本之法, 而患者并非必須具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腎虛癥狀, 當肺腎同治, 應用玉屏風散或蒼耳子散加山茱萸、覆盆子、金櫻子等補腎之品。肖相如教授治療本病則以參芪地黃湯加味治療, 亦是從腎論治[7]。作者在臨床上以金匱腎氣丸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茯苓、白術、蟬蛻、烏梅、鵝不食草等藥治療過敏性鼻炎, 補腎溫肺健脾, 陰陽雙補, 效果較好。常用加減法為:鼻癢、噴嚏較多者, 加蟬蛻、地龍、全蝎以祛風鎮痙止嚏;流清涕多者, 加五味子、烏梅等斂肺止涕;鼻塞明顯者, 加辛夷、川芎等活血通竅;汗出易感冒者, 合玉屏風散;畏寒肢冷者, 加淫羊藿、巴戟天、仙茅等溫補腎陽[8-12]。
3 附病例報告
患者, 李某, 男, 35歲, 已婚, 2018年6月中旬就診, 有過敏性鼻炎病史3年, 每天于晨起及受涼時即行發作。患者平素有手淫習慣, 曾在河北工作數年, 未曾患過敏性鼻炎, 4年前來珠海工作并結婚成家, 平時運動較少, 于3年前開始出現鼻癢、噴嚏、流清涕癥狀, 遇空調風冷即發作, 初未予重視, 后癥狀發作越來越頻繁, 每日晨起均有發作, 苦不堪言, 遂就診于耳鼻喉科并診斷為過敏性鼻炎, 口服氯雷他定后癥狀可迅速緩解, 停藥2 d后癥狀即反復。后求助于中醫治療, 前醫給予桂枝湯、小青龍湯、玉屏風散合蒼耳子散等方加味治療, 療效欠佳, 遂來本科就診, 癥見:反復鼻癢、噴嚏連連、流清涕、時伴鼻塞, 每日晨起及受涼即行發作, 房事后第2天癥狀多有加重, 怕冷, 偶有眼癢, 喉中有痰難咳, 無腰酸乏力, 無汗出, 納眠可, 二便調, 舌淡紅苔白, 舌下絡脈瘀暗, 脈弱。中醫辨證屬太少兩感證, 處方如下:炙麻黃10 g、淡附片12 g、細辛9 g、炙甘草6 g、茯苓10 g、白術10 g、升麻12 g、烏梅10 g、蟬蛻12 g、赤芍10 g、陳皮12 g、菟絲子30 g、巴戟天30 g、淫羊藿30 g, 5劑, 水煎服。5 d后復診訴癥狀稍有緩解, 每日仍有發作, 思慮后遂于原方中加熟地黃30 g, 并再處方5劑, 囑其適當鍛煉、節制房事。患者再次復診后訴服藥2劑后癥狀即已緩解八九成, 遂以此方為基礎加減繼續服藥1個月, 后囑其服用金匱腎氣丸鞏固, 隨訪至今半年多未曾發作。
體會:該患者青年男性, 曾在北方工作, 北方空氣質量欠佳, 然患者卻未有過敏性鼻炎, 反在來空氣質量較佳之廣東珠海罹患該病。緣患者平素手淫及婚后房事過度, 腎精已虧, 加之平時缺乏鍛煉, 日久陰損及陽, 腎之陰陽俱虧, 但以腎陽虛表現為主, 衛外不固, 故患此病, 受涼即發。前醫皆處以溫肺散寒之品, 故不效。患者初診, 以溫腎陽、散肺寒、祛風止癢為法, 雖見療效卻欠滿意, 原因即在于患者此時腎之陰陽俱虧, 單純溫補腎陽則孤陽不生且易耗陰, 故再診時加入熟地黃以補腎陰, 亦取陰中求陽之意, 之后更以金匱腎氣丸“水中生火”、陰陽同補善后。誠如李淑良教授所說臨床上腎虛患者多為陰陽兩虛, 單純腎陽虛者較為少見[13]。
參考文獻
[1] 劉莉. 腎主外理論及其臨床應用. 江西中醫藥, 2007, 38(12):15-16.
[2] 李瑛, 萬雪梅, 彭順林. 溫補腎陽法治療變應性鼻炎之淺見. 四川中醫, 2008, 26(2):23-25.
[3] 徐書. 徐書專病特效方.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8:1-2, 5-6.
[4] 許得盛, 沈自尹. 補腎健脾法在防治重癥哮喘中的作用探討.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7, 13(10):584-586.
[5] 范愈燕, 和錫琳, 王向東, 等. “鼻鼽”中醫體質特點探究.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8(4):388-392.
[6] 蔣冬梅, 劉松山, 林鈺久, 等. 從腎論治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探析. 國醫論壇, 2017, 32(3):20-21.
[7] 先小樂, 肖相如. 淺談肖相如教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經驗. 中國中醫急癥, 2014, 23(9):1648-1649.
[8] 潘夢晨, 王東方. 從腎論治變應性鼻炎. 中醫學報, 2019(2):266-269.
[9] 唐洪, 劉瑤, 彭順林. 淺談從肺腎論治變應性鼻炎. 中醫眼耳鼻喉雜志, 2011(3):172-174.
[10] 趙媛媛, 熊大經, 馮育航. 經方治療變應性鼻炎驗案三則.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3, 29(1):50.
[11] 龔正鵬, 林尚澤. 變應性鼻炎. 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04, 28(4):244-247.
[12] 程堅, 蔡外嬌, 張新民. 中醫藥治療變應性鼻炎辨證用藥特點及分析.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2(7):1947-1950.
[13] 李淑良. 從腎虛論治變應性鼻炎. 江蘇中醫藥, 2007, 39(2):4.
[收稿日期: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