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松
摘要:語文是一個在實際應用中非常重要的學科,在我國教育的進程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因此,利用文本品讀的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文本品讀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更深的層次,并且可以從中感受出自己的體悟。文本品讀也是讓學生有更多感受的教學方式之一。并且通過語文的文本品讀,也可以讓小學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關鍵詞:文本品讀? ?小學語文? ?措施
在語文的教學之中,文章閱讀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想要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深度,就需要對文章進行文本品讀。從目前的小學教學情況中發現,雖然現在教師已經在語文教學的方面看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在使用的教學方式中依然有著不足之處,只是讓學生經過反復閱讀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這種方式雖然有效,但效果卻不盡人意。所以,在教師教導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分層感受理解文章,通過想象出的文本語言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加強對學生文本品讀的引導
在語文的文本品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感受到文章中的文字語言的魅力,感受到文章中的文化知識。現如今,教師已經意識到了在語文教學中文本品讀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無法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方式,仍然是在課堂中全程進行“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經常把心思放在了對文章的內容深入思考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上,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對學生進行解析,缺少了讓學生自己品讀的關鍵步驟。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看似加強了學生對文章的體悟,實則卻是讓學生降低了對文章本身的品味。
在教育之中,語文的亮點是什么?語文本身的味道又在哪里?其亮點的所在就是在文本品讀中[1]。所以文本品讀的教學方式就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所在,更是加強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方式。學習語文就是要品味文章中的文字語言,品味文章就是仔細的閱讀文章,往深處思考文章,同樣也是對文章的欣賞和體悟。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時,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對其進行品味,就是文本品讀,也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更深的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文字語言,感受其魅力所在,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
整篇文章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是一個由多段落,不知道含義的一個文學框架構成。閱讀文章是在語文教學中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在閱讀文章后,才能了解文章所寫的內容以及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只有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才能有自己體悟與感想。因此,文本品讀就是讓學生在文章的閱讀中有自己的體悟。只有用心去閱讀,用心去思考,才能讓文章的內容走進學生的心中。所以,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合理的設計教學思路。利用巧妙的設計讓學生進行文本品讀是其關鍵所在。因此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所學文章中的魅力所在對學生進行引導,對文章中的優美句子,生詞,或者是在文中一些重要點位上的符號,讓學生去品味,去體會[2]。
二、個性化閱讀,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引導,還要教導學生對文章的詞句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掌握住文章句子的潛在意思,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而語文的個性化閱讀就是要改變傳統教學的閱讀方式,讓學生逐漸的從文章字句的表層意思深入到文學的內在含義中,從而體會出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3]。因此,在教師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時,借用文本品讀的教學方式,進而讓學生進入到文章里面。
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小木偶的故事》這篇課文時,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木匠制作了一個只會微笑的小木偶,然后小木偶出門的旅途故事,在文章中因為小木偶只會微笑,即使受了傷也只會微笑著,而在別人看到它的微笑時也不會相信它是真的受傷了。在文章的最后女巫施展魔法讓小木偶從此擁有了喜怒哀樂。這個故事如果只是從表面的文字去理解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故事罷了。在教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時,從全文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手法開始,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品味,去感受小木偶的內心情緒,然后深入到文章深處,人生在世,有喜有怒有悲傷,有甜有苦有離別,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只有表面的微笑是不夠的,該哭哭該笑笑,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啊!抓住學生的情感去逐漸深化教導學生,培養學生進行個性閱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
三、著重分層品讀,體會文字的優美
在語文的教學中,在閱讀課文時教師要指引學生對文章的一些優美的段落進行欣賞,通過對段落的品味,加強學生對文字內涵的體驗以及在寫作上的技巧。比如在學習《山雨》這篇課文時,經過文本品讀,就可以體會到作者描寫的山中小雨以及雨后的優美場景,在文章中作者利用周圍景色的襯托來描寫山雨本身,文章本身的文字描述也極其優美。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對文中優美段落進行欣賞,從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山雨的清幽景色,也可以提問學生文章本段落使用的什么修辭手法?讀完后有什么感受?等問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品味閱讀。然后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對景物的描寫,對氛圍的塑造等寫作技巧,將文章的文字運用方式變成自己的理解形式,漸漸提升學生的實踐寫作能力[4]。
四、品讀文學,促進想象思維
無論是短篇散文還是長篇文學,一個好的文章,足以讓人帶入其中,去發散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深入課文進行品讀的重要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與此同時,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是天馬行空的也是千姿百態的,這種活躍的思維想象力對加深學生文章的理解程度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所以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發揮小學階段學生的這一優勢,借用文本品讀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想象,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涵,對文章語言的感受更加深刻。
比如在學習《觀潮》時,課文運用了多種方式如比喻、襯托等描寫了錢塘江潮水的澎湃洶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圖片、多媒體影音讓學生對錢塘江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然后讓學生通過文本品讀,體會文章中的語句,想象人潮人海的站在堤壩之上觀看潮水雷霆萬鈞的壯闊場景。或者利用波濤的音頻,讓學生在閱讀完文章過后,伴隨著波濤聲沉浸到文章之中,來到錢塘江大潮的現場。在教師的緩緩描述聲中,讓學生說出自己腦海所見到的場景,可能有的學生會說:“人好多啊,水都濺到我臉上了”有的會說:“我感覺我要嚇死了,潮水的力量太恐怖了”等感受,讓學生在想象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對文章文字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中國文字語言的魅力[5]。
五、借用文本品讀,創建文章情境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雖然小學語文的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才放到小學教材中的,并且小學階段的文章內容也不會太過于內涵。但由于我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即使一個字一個詞都有其含義所在,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年齡問題,對生活的閱歷不足,知識量也不是很多,而情感方面的體驗更是缺乏,所以就會出現無法深刻感受文章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6]。再加上平時生活不會經常接觸到文學閱讀的氛圍,對課文的理解多是停在表面上,教師怎么理解的怎么告訴學生的,學生就怎么去理解,從而對課文中的場景和故事等沒有太大的判斷能力,沒有自己的體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合理的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通過多媒體或故事等手段創建一個合適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在實際中加深體驗,收獲相應的感悟,進而去理解文章內涵。
比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因為地球一詞涵蓋的東西太多太多了,而相對于整個宇宙,銀河系連一顆塵埃都算不上,就更不用說地球了。除了水資源和保護環境在生活中常見以外,對小學生來說很難理,去想象了解地球對我們人類來說意味著什么,所以也就無法對文章中所說的節約資源問題進行深刻的理解。因此,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關于資源環境的影片,創建一個資源匱乏的教學情境,在適當的講述一些課外天文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只有一個地球》的理解,進而讓學生可以進行文本品讀,加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六、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離不開文本品讀,通過細膩閱讀、分層理解、情境創建、深入思考等方式,直到學生完整的掌握文章的表達思想,逐漸的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教導學生閱讀的技巧,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全方面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敬軍.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策略的探討[J].成才之路,2016,(29):89-89.
[2]張大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策略探討[J].情感讀本旬刊,2017,(12):49-49.
[3]陳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6,(15):185-185.
[4]李昭.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文本細讀的教學策略[J].新校園(中旬),2017,(12):101-101.
[5]徐欣.涵泳文字 解密文本——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05):49-52.
[6]張波.找準文本落點 打造精彩課堂[J].江西教育,2016,(03):57-57.
(作者單位:臨沂華盛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