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余
摘要:在新的形勢下,學校與家長必須正確的對待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社會核心價值,從而樹立更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關鍵詞:小學生? ?品德與社會? ?思想品德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這給小學思想與社會課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學校與家長必須正確的對待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重新審視和定位品德與社會課程,以新思想、新方法提升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果,切實發揮課程教學價值。
一、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教師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學校過于注重數學、語文等所謂主科等考試成績,而對思想與社會課重視程度不夠,經常出現數語外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而搶占品德與社會課課時的情況,導致思想與社會課難以有效開展。另外,一些學校的思想與社會課教師數量配備不足,培養培訓力度不夠,有的教師要同時承擔多個班級甚至多個年級的教學工作,教學任務過于繁重,勢必影響教學效果。當然,部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發揮得不夠充分,不愿意主動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進行改進,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給予解答,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二)課堂教學手法單調,教學方式陳舊
當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在不斷地進行革新,很多學校也已經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施,但這些先進的技術、設備通常都是應用于數學、語文、英語等所謂主科的教學上,幾乎與思想與社會課無緣,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與社會課教師的教學熱情,導致思想與社會課課堂教學手段單調,教學方法陳舊,沒有突破傳統的模式,在授課過程中仍然是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在這種思想模式下進行教育教學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所培養出的學生創新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較低,不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需要。
(三)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脫節
通過對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觀察,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講課中,教師大多只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教授與灌輸,在內容講解上也只是照本宣科,教學舉例也是照抄照搬,并沒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講解。這種模式的教學并不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教學效果更是無從談起。
(四)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
當前,課堂教學大多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從表面上看,學生聽的很認真,也在參與學習;但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被動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能得到發揮。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一切“教”都毫無意義。思想與社會課課堂教學中只有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活動才會更有效的進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新形勢的教育環境下,學校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思想與社會課建設,按照教學要求保證思想與社會課課時,確保思想與社會課師資人數和師資水平。思想與社會課教師必須對于自身與學生都做出客觀的評價,要正確的認識學生群體的特點,要了解現階段小學生的心里環境以及優劣之處。從整體上來看,小學生群體的年齡相對較低,自控能較弱,不能夠完全的有分辨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導致個人的成長路線發生偏移。所以,在新形勢的教育課程中,教師應當主動擔負起指導的責任,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思想品德教師必須對現有的傳統課程進行改變,調整教學的模式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試著以啟發作為教學內容的出發點,幫助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學習的條件,實現教學活動的價值。教師要聯系實際,發揮出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在于為學生創立合適的學習環境、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學生的疑惑做出解答并且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學習做出評價。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創新的主要力量,新形勢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調整離不開教師投入的精力,應當正確發揮教師的作用并且鼓勵教師提高更符合小學生特點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
(二)豐富課堂的表現形式,創新教學方法
品德與社會課程自身具有較大的開放性,教學內容不僅局限于教材,而是包含著豐富的教學形式,教學形式具有多樣性與靈活性的特點。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喜好程度,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制定一些特殊的教學活動,例如朗誦、講故事比賽、討論等,就生活中與小學生相關的話題展開討論,討論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思考,從而更加好的融入到教學環境中。針對于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更多的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來想學生傳遞更加立體的信息,在新形勢下,學生對于多媒體信息技術所呈現出的內容更加感興趣,教師如果能將二者做出一個合理的統一,就能夠達到高水平的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方法成為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主旋律,學生的自我意識被壓制,思維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從課堂上得到的知識十分有限。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在教學方法上加以創新,可以引入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公交車上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模擬等車、上車、買票等環節,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教會學生們遵守規則、排隊上車、尊老愛幼等社會公德和傳統美德,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實現了教學目的。
(三)結合生活的實際內容
思想與品德課程的標準中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中的要求和規范,提高小學生社會適應的能力。從這其中我們不難可以看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要符合社會形勢的發展,要立足于社會,從實際的生活內容展開教學。教材中所能給學生提供的內容是一定的,并且是相對死板的,而實際生活中所產生的教學是立體的,并且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實感。在具體教學策略上,教師可以試著以小學的感情作為教育的起點,例如小學生與父母之間的、小學生與同學之間的感情,感情能夠給予小學生最直觀的體驗,而感情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引導小學生進行感情的表達,并且圍繞現實生活內容,增加學生熱愛家鄉、關心社會的責任感。針對于我們所處的變化的社會,授課教師應當及時的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情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從生活的實際出發,教學內容更加具有時效性。
(四)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積極開展開展實踐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容不同于數學、語文、英語等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在新形勢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力求對小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并且培養出小學生健全的思想品德。教師應當時刻的認清在整體的教學活動中,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小學生所處于的地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應當局限于當期的教學計劃,應當適當的調整教學周期,使得學生能夠在小學學習時光里體會到系統的、連續的教學方法。小學生成長的環境是動態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老師并不是學生唯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老師,社會中的各種人都有可能扮演著品德教師的角色,同時,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唯一的,需要教師及時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環境的發展需要、小學生、家長和學校的需要。我們要正視周圍環境對于小學生所能夠產生的影響以及對于環境的處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提高教學質量。
同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積極開展實踐教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的品德培養,以社會教學為主要載體,提高學生社會時間能力,提高學生的獨立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適當引入與小學生日常活動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重視社會性實踐教育,讓學生們走出教室了解社會,放下書本體會現實。例如,在每年的植樹節,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與學校有關領導進行溝通,帶領學生一起參加植樹活動,讓學生們在勞動中體會快樂,感受綠色植被保護地球的強大作用。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更加強調對學生產生的思想影響,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體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價值非常重要,因為優秀的思想、品德是每一個人在社會社會環境中所必須的。在新形勢下,教師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來調整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授課內容,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精神,積極主動的發揮出自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建立豐富、有效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周曉麗,把握學科自身優勢凸顯教書育人功能——小學思品課程教學的簡要實踐和思考[J].教書育人,2018,(23).
[2]郭飛梅.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的策略[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8,(03).
(作者單位: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