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甪直小鎮是以模具為產業特色,擁有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中國特色小鎮。通過分析甪直模具小鎮建設思路,對高職教育服務特色小鎮的職能進行研究,從共建模具高新技術創新基地、共建模具高端智能實訓基地、共建模具人力資源培養基地三個方面,對政、校、企協同共建模具制造技術平臺進行實踐探索。
關鍵詞:特色小鎮;鎮校企協同;模具制造技術平臺;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5913/j.cnki.kjycx.2019.11.005
2016-10.住房城鄉建設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國家部委認定蘇州甪直為以模具為產業特色的中國特色小鎮。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探索,對于甪直鎮來說,模具這一產業鏈是其核心,要形成“小空間大聚集”的創新生態區,必須堅持校地合作共贏,實現模具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有效銜接。2017年,甪直鎮人民政府與蘇州職業大學簽訂了“校地戰略合作協議”,校、政、企協同打造模具制造技術平臺。為此,本文以此為例,分析甪直模具小鎮建設思路,從高職教育服務特色小鎮視甪進行研究,期望在實踐上能夠為特色小鎮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 甪直模具特色小鎮的建設思路
甪直模具特色小鎮是模具特色產業和地域特色相結合,具有明確產業定位的多維度健康城鎮,是產城鄉一體化的新型互促共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甪直小鎮在建設思路上是以模具產業為根,以產興鎮、以鎮興產是特色小鎮的原則。甪直把產業定位融合在生活、生態和文化中,以小城鎮大聚集、小產業大市場,圍繞數字化制造,把高校、企業與政府等職能有效結合,通過打造模具制造技術平臺,促進數字甪直、智慧社會的小鎮建設發展方向。
甪直鎮在《中國制造2025》的引領下,分析當前模具產業發展動向,提出本地區的模具帶動制造業、帶動工業化提升、數字化消費的深度融合發展路徑,加快構建市場和技術支撐體系,推動就業質量提升、產業稅收增加,實現跨越式前進,把產業特色轉化為經濟優勢。
特色小鎮是一種跨出行政區劃單元的思維。因此,甪直模具鎮的建設,不是政府一家之力的行政平臺,而是企業為主體、高校為支撐,通過市場化運作,形成的創新創業空間,是校政企產業協同、合作共贏的生態圈。
甪直小鎮未來要確立模具小鎮在全國模具行業中的優勢示范引領作用,吸引引領型企業入駐,通過3D增材制造模具等產業發展制高點,形成高端制造集群效應。隨著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的產業鏈延伸,地區間的就業狀況受到了影響,人才爭奪戰已向三線城市地區蔓延。目前,甪直鎮的技術技能人才儲備不足、供給不足,高端創新人才比例偏小。因此,甪直人才戰略務必先行。包括蘇州市職業大學在內的蘇州高職院校,結合辦學定位,凝練特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能為服務小鎮的貢獻一份力量,同時也實現了高職院校自身發展需要。
2 高職教育服務特色小鎮的職能
高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用直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上,轉變了城鎮化教條思想,重視并積極尋求政府自覺力量和市場自發力量,產業的集聚化對人才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甪直鎮對人才資源的需求,對高職教育來說,可以成為其拓展服務領域的發展潛力。
從高職教育的職能來看,高職院校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來滿足特色小鎮的人才需求。甪直小鎮要在模具制造行業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是小鎮的核心,擁有專業人才能提升產業競爭力。因此,要求蘇高職院校的傳統專業要針對產業轉型升級來調整,在專業設置、專業建設和課程開放方面不斷優化,確保專業保持優勢,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必須落在“人”這個因素上,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促使人才鏈和產業鏈對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有與時俱進的基本特征,對人的基本素質、創新能力方面要提出新的培養目標,同時還要建立科學靈活的考評機制。甪真小鎮為鎮、校、企的合作拓展了合作空間,通過高職院校為媒介,把傳統的一元主體轉向了職業教育的多元主體。高職教育不僅有學校、學習和教育的要素,還有企業、工作和職業的要素。高職院校作為社會服務活躍力量,人駐小鎮,介入小鎮發展,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鎮、校、企以產學融合為核心,建立合作育人的模式,可以為特色小鎮發展輸送大批高端技術人才。
3 校、鎮、企協同共建模具制造技術平臺
2017年,角直鎮政府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在協同共建模具制造技術平臺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政、校、企共同培養模具制造高端技術人才。具體實踐措施如下。
3.1 共建模具高新技術創新基地
甪真政府以提高特色小鎮模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通過政策、資金等的支持,積極動員、組織甪直模具企業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共建模具制造研發中心、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發展高新前沿技術,形成卓有成效的模具制造技術創新體系,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3.1.1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社會生產力,甪直鎮政府鼓勵企業以模具高新技術創新基地為平臺,委托蘇州市職業大學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對優秀成果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蘇州市職業大學在模具制造產業方面研究的核心技術、發明轉利等科技成果.可在模具企業優先實現轉化。
3.1.2 開展技術研究攻關
模具技術創新基地是蘇州市職業大學在現有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訓練中心、互聯網+3D打印技術中心基礎上,與甪直模具企業共建的。校鎮企圍繞模具制造生產領域存在的難題,以智能模具制造產業為突破口,共同組織相關專業、研究所、課題組,積極開展技術研究與難題攻克、破解企業發展瓶頸,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同時,緊跟模具制造技術前沿方向,共同開展項目申報與研究。
3.2 共建模具高端智能實訓基地
在“智能工廠”“智能生產”的工業發展趨勢下,實訓基地集教育教學、產品研發、技術服務、技能鑒定和社會服務于一體,對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給予了有力支撐。目前,蘇州市職業大學和角直政府、企業共建模具智能制造工作坊,發揮生產制造企業在高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調動社會力量,助力辦學,打造一個高端智能實訓基地。
3.2.1 共建模具智能制造工作坊
在蘇州市職業大學原有的模具設計、拆裝等實驗室基礎上,進行智能制造工作坊建設。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可以在智慧工廠實景模式下進行產品研發設計、3D原型構建、加工制作、安裝與調試、3D檢驗與檢測,產品入庫等學習;結合智慧物流,智能倉儲、信息化管理( PIM、MES、EMS、WMS)等綜合應用能力訓練,有目的地提高學生在模具智能制造企業從事研發設計、成品加工、物料組裝、檢測、智能入庫、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的實踐能力。同時,智能制造工作坊依據國家有關法規、職業標準及教學標準,為甪直模具制造企業發展提供各類技術服務、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保證培訓質量和受訓人員技能水平提高。
3.2.2 構建孵化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體系上,智能制造工作坊組建了由有機、電、計算機背景的教授、博士、技能大師、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等組成的跨學科教學團隊。以模具智能制造的某個領域富有經驗的主講人為核心,20名左右學生組成小團隊,通過活動、討論、講座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某個專題,并實踐其專題項目。通過“實踐體驗、孵化能力”的教學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3.2.3 建設自適應學習系統平臺
在教學手段上,智能制造工作坊以模具智能制造為主要方向,通過系統設計、先進技術支撐、開放式管理、網絡運行、持續更新的方式,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專業資源庫。蘇州市職業大學加強信息化軟硬件設施建設,充分運用現代智能教學手段,鼓勵教師開發在線精品課程,注重網絡平臺和數字化資源提升。以“信息化撬動教學理念和內容現代化”的思想,利用資源庫搭建網絡課程,實現翻轉課堂教學,進行微課制作研究,探索線上線下交互學習模式,推廣信息化教學手段,形成了一個可教學、可服務的自適應學習系統平臺。
3.3 共建模具人力資源培養基地
3.3.1 人才協同培養
依據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創新校鎮企人才協同培養模式。圍繞模具特色產業,鎮政府、企業和蘇州市職業大學創新合作育人機制,共建了“人才協同培養基地”,組織成立專門小組開展工作,在人才培訓、委托學歷教育、訂單培養、學徒制項目、課程進修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校企采取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共同建設學習環境、共同實施教育教學、共同搭建管理隊伍、共同開展考核評價的合作模式,使企業獲得了有用的人才,職工的技能得以提升,學生獲得了就業崗位。
3.3.2 雙師聯合培養
除了培養學生,甪直模具企業還申報了蘇州市職業大學的雙師培養基地。學校教師、企業工程師進行“互聘、互兼”,企業和學校互派人員互動交流和業務學習。職大教師為模具制造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模具企業技術人員給學生開設專業座談和職涯講座。校企聯合組建了由專任教師、企業兼職教師、外籍教師等組成的多元混編教學團隊。把校內專業帶頭人重點培養成國內名師,柔性引進行業企業高工作為兼職專業帶頭人。鼓勵并支持多元混編團隊參加國內及海外進修培訓,提高教師國際化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此外,角直鎮政府和學校,還合作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不定期聯合舉辦與模具制造發展密切相關的論壇,拓展教學團隊的學術視野。
參考文獻:
[1]張鴻雁.循環型城市社會發展模式——城市可持續創新戰略[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張輝.高職院校推動區域體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效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 (4): 151-152.
[3]洪志生,洪麗明.特色小鎮眾創平臺運營創新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41-47.
[4]胡清.甪直特色小鎮模具產業高端技能型人才集聚發展研究[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9( 1): 79-82.
[5]邱璐軼,丁鐳.特色小鎮與職業教育協同創新實踐——以浙江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8( 18):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