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梅 楊向黎 劉敏 郝樹芹 李霞 田華英
摘要為提高植物學教學質量,打破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本文根據國內高校植物學教學現狀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高等院校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植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分析,以期為提升高等農業院校植物學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 植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 G642;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5-0243-01
植物學是高等農業院校、綜合性院校植物生產類和生物科學類專業在低年級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植物學教學質量的優劣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還會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創新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產生重要影響"。但植物學課程內容繁雜、需要背誦記憶的內容較多理解難度大、實踐性強,加之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師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整合線上網絡學習和線下課堂學習2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互動、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提高專業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有重要意義。
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內在含義
1.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將網絡化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通過2種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并彌補彼此的劣勢,使受教者對知識的學習由淺顯走向深入。
線上教學要求授課教師課前在線上教學平臺上傳本節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布置課前學習任務,設置網。上學習課件記錄、教學視頻觀看記錄和組建在線疑惑解答討論群,要求學生借助在線教學平臺進行查看、接收、學習和討論,并在網上提交課前作業和遇到的問題授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前完成情況進行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評定,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分值比例占總分的10%,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線下教學要求授課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各個組分別匯報本組在該章節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和解決辦法。授課教師結合學生提出的高頻問題,有側重地對本節重要知識點和難點進行詳細講解。課后針對本節內容中的重難點進行作業布置,并且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評定,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分值比例占總分的10%。學生通過線上線下學習獲得更多思考、交流、學習的機會,對知識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而授課教師則可根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總結,及時制定措施以應用于新的課堂教學之中。
1.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目標
有學者研究認為,不同的教學模式給受教者帶來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是不同的,其中以教授他人實踐和討論3個主動學習模式效率最高,演示、視聽和閱讀次之,而僅處于被動學習模式的聽講效率最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創新課程建設、優化教學設計、創建趣味性電子課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積極互動、廣泛討論、勇于實踐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程凹,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
2高等院校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信息化教學已推廣多年,但我國絕大多數高等院校延用的仍是傳統教學模式,即課堂上教師講授知識,學生在座位上被動聽講,課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這種傳統的“粉筆+黑板”教學模式,雖能保證課程進度,但由于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強、學習熱情不高,導致教師的授課效果大打折扣。為鞏固課堂學習內容,教師常布置課后作業,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不能及時與授課教師互動,但為完成作業只能疲于應付,這種挫敗感愈加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實現知識內化。另外,教師由于與學生缺乏互動和溝通,難以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疑問,使其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習內容中的難點和疑問部分進行講解。尤其是在植物學教學過程中,很多知識點需要課外觀察具體的實物如葉形分類等來認識和掌握,這就需要授課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來保障。
3植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方法
3.1植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及內容設計
植物學是以形態、解剖和系統分類為主要內容的一]基礎學科,是高等農業院校中生物技術生物科學、林學、園藝、農學和植保等專業十分重要的必修課程,主要包括被子植物個體發育各時期形態建成植物界基本類群及演化種子植物分類及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等,具有內容豐富、概念繁多、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理解難度大等特點。植物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側重于學生綜合能力與專業素質的培養,即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從事園藝園林職業崗位所必需的植物學栽培基本理論知識和崗位技能,通過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將學到的植物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用于指導后期的工作和學習。
教學過程中將植物學設計為植物細胞植物組織、種子和幼苗、根莖葉花果實、植物界的基本類群與演化、植物種子分類、植物生態、植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等九大模塊,每個模塊再設計細分數個單元。現以植物細胞模塊為例介紹植物學各模塊的教學內容與設計方案。植物細胞細分為3個單元,每個單元根據需要再劃分幾個小節,具體為細胞的基本功能(細胞的概念組成、基本特征)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原生質體、細胞壁、后含物)、細胞的增殖生長和分化(細胞增殖、有絲分裂、無絲分裂生長與分化)。
3.2植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課中、課后實施過程
課前要求學生通過學院網絡平臺查看課程內容和教學任務,通過在網上觀看教學課件、教學視頻,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完成網上作業并提交,同時在線提問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課中答疑,授課教師結合本節教學重點詳細講解學生課前提出的疑難問題,并借助圖片、動畫和視頻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講解抽象難懂的概念,使其變得直觀形象而更助于學生理解掌握。同時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一方面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PPT或微視頻)輪流上臺匯報講解;另一方面,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適時調整教學時間和地點,如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植物園現場授課,講授相關科屬的主要特征,識別要點、生長習性和代表植物等,通過營造直觀、形象、真實的學習環境來提高教學效果4。課后線上強化知識點,授課教師在網絡平臺發布課后作業,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根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對每節課進行總結,查漏補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4結語
課程教學工作是培養學生的重要環節,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解決問題為抓手的主動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崗位技能和就業競爭力,還有助于教師對植物學教學可能設計的優化、教學資源的豐富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5參考文獻
[1]于杰,王壯.《植物學》課程實習立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1):240-244.
[2]馬金鐘.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角色的變革研究[J].科教導刊,2015(7):43-44.
[3]張文英.“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課堂在大班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農經,2017(6):89-90.
[4]袁穎.作物生產類本科專業植物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