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對美的感覺是天生的渴望,而好的審美體驗能讓人得到精神上的升華。當前,高校在實現課程教育目標的同時,應重視美育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影響,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美育 人文素養 大學生
一、新時代的美育要求
(一)美育的重要性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中,雖然對美育沒有劃分出清晰的概念和界限,但它一直蟄伏在“審美史記”中,“天人合一”就是美育教化育人非常明確的一種體現,強調自我與人性融合的互感的審美精神。大學生學習知識不僅是為了培養技能進入社會,成為相關領域的人才,還需要學習美學來培養自身的藝術素養與審美情操。過于重視物質需求與學科應試讓部分大學生變得功利化,但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藝術與人文素養同樣重要。當人們不再感性時,那么人對藝術的造詣,以及對精神領域的追求也就會隨之喪失。美對人發展理想生活有著推波助瀾的功效,這種調和能使人感受自然、回歸本真。
(二)現代美育的發展
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孕育了現代美育的豐滿翅膀。作為美育教學典范的清華大學就在2005年前后,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有40多種與藝術相關的選修課程音樂、戲劇、舞蹈、藝術四個方向。課程不僅涵蓋了提高學生的藝術理論知識,也將藝術審美層面與藝術實踐領域深度融合。清華大學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從2006年始嘗試將全校分化成的8個教學群體,是根據教學資源整合的。藝術教育首先脫離文學的大框架,成為系統的、獨立的教育領域。還開設了藝術鑒賞、中國工藝美術史等公共藝術選修課。
二、高校美育特點與問題
高校的美育工作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其特點不同于基礎教育時期,應屬于系統的理論教育和一定意義上的應用教育,受教育對象更多的是從理論上研究美的定義、如何審美、怎樣創造美,這其中不是泛泛地接受書本上或某些權威的說教,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社會體驗和主觀評價。
當前,部分高校美育基礎薄弱,不重視美學課程,認為只要搞好學生的專業成績就可以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大學生本身也缺乏美育意識,不重視美育課程。美育的實踐效果短時間內輸出大、收益小,體現不出成果。面對高校大學生美育教育的問題,態度決定結果,高校應積極調整思想,腳踏實地地落實課程,開展豐富活動,讓美育得到真正的成長與實踐。研究表明,開展美育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是在高校針對大學生開設相關美育課程。當代高校應使學生從根本上了解美育的本質和內涵,結合美育課程,在高校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得到提高。
三、高校美育的策略與啟示
(一)策略
1.倡導和鼓勵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有規律地組建藝術和文化社團,學生藝術團體在高校內開展豐富的藝術活動。通過學生的思想交流可以互通技藝,增強團體意識與合作意識。這種藝術社團的優點是可以為大學生優化課余時間的利用,培養興趣愛好的同時創建更廣泛的社交圈。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全面發展時期,因此需要高校相關管理部門適度給予一定的監督與引導。
2.綜合類高校實施美育工作有很多種藝術形式,音樂也是美育重要手段之一,加強樂器演奏不但能提高音樂美育的質量,還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對于零音樂基礎的學生來說,學習一門樂器意味著掌握了一項新的技能,學校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如二胡、小提琴等課程,這些樂器價格適中又輕便易攜帶,同時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中既能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也能學習音樂理論知識。
3.美育課程教師的選擇具有靈魂性的導向作用。大多數高校在專業教師選評上都很謹慎。高校應積極提高教師的藝術水平,要達到美育課程標準,就需要教師有著扎實的理論知識、極強的人格魅力,不僅可以有效達到教學目的,也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對于美育課程的興致。美育課程有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引導就是課程成功的一半。
(二)啟示
學習不是朝夕可得的事,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道德修養更是終身熏陶的過程,學習美育是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根基,加強普通高校實施美育的力度,是美育發展的關鍵,更是培養素質教育的有力推手。如何讓學生增強對美育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審美藝術的創造性,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審美能力,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作者簡介:王俊元,女,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