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輔導員的“下宿舍”工作是對大學生日常管理教育的常規性工作之一。本文將從環境育人重要性、有準備地“下宿舍”及“下宿舍”注意事項等方面探索如何提升高校日常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下宿舍” 教育 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最復雜靈活的個體,在工作中要秉承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念與方法。輔導員作為高校一線學生管理工作者,每日面臨著大大小小的學生管理事務,需要及時整合事、時、勢工作三要素,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核心目標來進行工作。學生宿舍緊密聯系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學業、人際關系、健康情緒和心理素質、自我管理能力與集體意識等關乎大學生發展的重要元素,幾乎都可以在學生宿舍中體現出來。輔導員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中,真正了解學生需求,須制定并踐行相對完備的日常“下宿舍”工作規劃。如何讓輔導員“下宿舍”成為一種學生喜歡、老師欣慰、家校滿意的工作現象,有效提升輔導員“下宿舍”的教育成效,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關研究者的深思。
一、遵循環境育人理念,提升教育針對性
學校育人環境的創設蘊含著特定的育人方式和育人內容。高校輔導員要努力引導學生構建會“說話”的宿舍環境。宿舍環境中所表達的語言要能夠感染學生思想、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產生干凈、整潔、放松、和諧等美好的內心感受,從而讓這種感受幫助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結互助、開放包容的良好品德。
(一)引導學生創設讓身心和諧放松的宿舍環境。在日常教育中,輔導員應向學生持續傳達教室、圖書館、宿舍、校園活動區等各功能區的使用價值和使用意義,引導學生樹立區域劃分意識。高校學生宿舍定位模糊,常常兼具生活和學習功能。高校學生宿舍功能模糊導致它成為學生人際關系矛盾的集中爆發地。輔導員在“下宿舍”時應重點向學生強調,宿舍應以休息放松為主,環境應布置得干凈、舒適和安靜,宿舍是高校培養學生平和的情緒與心態的重點處所之一。
(二)強調規則意識,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無規矩不成方圓。宿舍是學生集體住宿之地,是學生踏入社會前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小平臺,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樹立具有重要意義。輔導員要重點發揮學生干部、宿舍長作用,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覺遵守學校宿舍的規章制度,從制度層面強調規則意識。在人際交往上,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寬容忍讓、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高校輔導員“下宿舍”工作應該站在環境育人重要性、規則意識培養、德育等高度上,善于從小事出發,踐行“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之道。
二、知己知彼,有準備地“下宿舍”
(一)提前了解走訪宿舍學生的基本情況,與學生建立起相熟友善的關系。宿舍屬于學生的私人生活圈,是學生在學校的“家”。按照一般人際交往規律,人們接受或歡迎相熟者踏足自己的生活領地,而對陌生者的造訪常常懷有戒備和抵觸心理。因此,輔導員“下宿舍”前一定要與學生建立起相熟友善的關系,方便輔導員到宿舍后進一步鞏固、深化師生的緊密聯系。
(二)選擇合適時間段,帶著目標“下宿舍”。“下宿舍”的時間選擇帶有技巧性,一般來講要避開學生休息時間,確定走訪時間段;輔導員“下宿舍”要帶著目標,抓住探望生病學生、調解宿舍矛盾、優秀宿舍評選考察、檢查宿舍內務等契機,通過觀察宿舍內學生日常生活的狀態來側面驗證自身平時對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輔導員在“下宿舍”時要注意重點走訪一些“特殊宿舍”,如民族學生混合宿舍、特困生、學困生宿舍等,抓住恰當機會,現場施教,加強與學生的親密聯系,提升“下宿舍”的教育有效性。
三、高校輔導員“下宿舍”注意事項
輔導員“下宿舍”有利于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親和力,讓學生有問題、有想法、有困惑時敢于找輔導員傾訴,提升輔導員工作的價值感。但在“下宿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有:一是“下宿舍”頻率應合理。一般來講,每間宿舍一學期走訪一到兩次即可。“下宿舍”次數過少,“有事”才來,不能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關注和關心;過于頻繁“下宿舍”,則很難把握住教育契機,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很難取得教育效果。二是“下宿舍”理由應合乎情理,避免讓學生內心存疑或產生騷動。輔導員“下宿舍”要有理由、有目的、有思路、有方案,要完成教育任務。三是“下宿舍”要真正地與學生談心談話,從學生宿舍的整體環境來分析解讀學生的內心,真正貼近學生,避免走馬觀花,流于形式。 四是將“下宿舍”作為輔導員的常規工作機制,并做好相應工作記錄,有跟進有反饋,成為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張迪.高校思政工作融入日?;逃芯縖J].現代交際,2019.
[2]王美玲.以宿舍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
(作者簡介:金夢,女,碩士研究生,廣東海洋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