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鵬 華珍慧 龐斐斐 唐華
摘 要:肉牛產業是張掖市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產業基礎雄厚,對于推動張掖市農業經濟實現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產業鏈條脆弱,結構不盡合理,生產效益低,發展活力不足,綜合實力不強,處于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期。亟待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構建以種植、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肉牛產業生產體系,進而推動畜牧業強市建設進程。
關鍵詞:肉牛;產業現狀;發展趨勢
一、產業現狀
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張掖市經過40年不間斷的黃牛凍配改良,形成了以西門塔爾為主的高代雜交群體,基礎母牛達32萬頭,牛群整齊度好,生產性能高,整體存欄達80萬頭,年出欄40萬頭以上;存欄牦牛5萬頭,奶牛5萬頭;并成功注冊“張掖肉牛”、“肅南牦牛”地理標識,全市肉牛改良率達到96%。現有萬頭以上牛場3個,千頭以上牛場44個,百頭以上牛場311個。從2015-2017年,全市肉牛存欄量增長3.55萬頭,飼養量達到96.95萬頭,增長幅度達5%,出欄量增長3.65萬頭,增長幅度達13.27%。目前,已建成具有70萬頭年屠宰加工能力的流水線,同時帶動了飼料種植及加工等關聯產業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2.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在肉牛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中,我市累計創建省部級肉牛標準化示范場20個,省級肉牛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標準化規模養殖成為張掖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主要路徑和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的主導產業。大力開展肉牛標準化養殖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制定和完善了金張掖肉牛飼養質量標準、農作物秸稈生物加工與高值化利用技術規范和張掖牛肉生產標準等三個地方標準,肉牛標準化技術普及率達到75%以上。“三品一標”認證率達到61.6%。從2015-2017年,全市牛肉產量增長3680.55噸,增長幅度達12.93%。
3.產業鏈條逐步延伸
為延長產業鏈條,市上在項目、資金、用地、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設了一批規模大、起點高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探索形成了“龍頭企業+飼草基地+規模養殖場區+養殖大戶+營銷組織”的發展模式。建成了博工、祁連牧歌等肉牛現代化屠宰加工廠和金昱、發忠、金陽光、草原惠成等肉食品加工企業,著力打造祁連牧歌、博峰肥牛、草原惠成等30個畜產品品牌,年產各類冷鮮、熟食制品3.8萬噸。
4.生態發展促進了產業融合
由于肉牛養殖和加工企業的帶動,涌現了一批以張掖牛肉為主打品牌的酒店和飯店,有力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并向其他產業擴展;面對畜禽養殖與環境保護剛性約束不斷趨緊的形勢,確定了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業“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以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為重點,大力發展有機肥加工企業,全市建成有機肥生產企業13家,有機肥生產能力達到68萬噸。農作物秸稈飼料牛羊過腹轉化,糞污加工食用菌基料和有機肥,食用菌廢棄基料再加工飼料和有機肥,有機肥還田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發展有機農業的張掖循環模式已基本形成,生產食用菌基料年消耗牛羊糞12萬噸。民樂華瑞水肥一體化利用、前進牧業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高臺方正沼氣能源生產項目有序推進,建成萬禾、璽峰、恒源有機肥還田等糞污轉化利用示范點103個,糞污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8%以上。至2017年底,全市通過堆肥還田、有機肥生產、沼氣利用、菌棒基料等方式年處理利用畜禽糞污1245萬噸,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
5.產業服務能力持續加強
圍繞牛產業發展,市縣兩級整合項目配套資金,交由農投公司用于貸款貼息、擔保和短期低息借款,探索了財政資金有償滾動使用新途徑;鼓勵養殖企業參股政府農投公司,開啟了養殖企業參股政府融資平臺的先河;積極開展“互聯網+現代畜牧業”示范引領行動,萬禾、前進、華瑞、璽峰等17家養殖骨干企業正在建設全程可追溯網絡監控平臺;實施農業部金融支農創新試點項目,引進海爾集團投資10億元用于基礎母牛擴繁增量項目,實施“保險+投(融)資+擔保”的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引進廈門信達集團5億元資金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項目,開展“肉牛購買+養殖場育肥+回購營銷”模式新探索。這些機制改革及融資措施的落實,將對助推我市牛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6.疫病及質量安全控制體系逐步完善
全面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張掖市加強畜牧獸醫基層基礎建設的意見》,扎實推進動物防疫及衛生監督規范化建設,為所有鄉鎮畜牧獸醫站和村級防疫室配套防疫設備;認真落實監管職責,全力抓好動物養殖、屠宰、運輸、加工、診療及畜禽交易等重點環節的日常監管;嚴格執行屠宰檢疫規程、落實畜禽外出檢疫、調入檢疫隔離觀察制度,加強獸藥、飼料等畜牧投入品質量監督抽檢;初步建立了以電子出證為基礎的畜產品安全追溯體系,引導生產企業從產前、產中、產后全程開展標準化生產,嚴控疫病風險,為產業保駕護航。
二、發展短板
1.母牛繁育動能不足
一是隨著全國牛肉價格持續走高,肉牛養殖成本持續增加,散養戶原始積累相對較少,散戶小規模化養殖數量逐漸減少。二是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散養數量逐年減少,我市大部分基礎母牛在千家萬戶,母牛存欄量逐年減少。規模養殖場養牛“高本低效”生產現狀短期內無法改變,導致牛源緊張。三是外省市依托精準扶貧政策高價購買我市能繁母牛,導致全市能繁母牛數量持續減少,基礎母牛資源匱乏。
2.繁養脫節現象突出
肉牛飼養繁育環節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回報低,肉牛繁育環節周轉速度較慢,占用大量的場地和資金,企業運行負擔沉重,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育肥環節周期短、資金周轉快、效益高,大批企業涌入育肥環節,出現了繁育環節萎縮而育肥環節飽和的現狀。受價格因素影響,大量活牛被市外企業收購,導致牛源緊張,產業鏈出現了脫節問題。
3.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肉牛產業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補貼。根據國際通行的辦法,可以對母牛開展補貼,同時結合凍精補貼,建立起肉牛的良種繁育體系,從基礎上解決肉牛繁育問題。同時要加強對養牛的投入性補貼,建立起飼草飼料的供應體系,來降低養牛的硬成本,提高養牛的效益和積極性。
4.養殖受資金影響較大
肉牛產業屬資金密集型行業,資金需求量大且占用周期長,銀行為加強成本控制、降低貸款風險而慎貸惜貸,養殖農戶和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
5.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不充分
一是糞污處理投入不足。僅靠養殖企業自身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加大了企業負擔,很難自行解決糞污治理問題。二是缺乏經濟有效的收集、處理、綜合利用配套技術與設施,即便是還田利用,糞污施肥檢測標準和利用技術需要切實規范和完善。三是支持政策不足,引導調控難。有機肥、生物質氣等產品生產和使用缺乏扶持措施,已建成的有機肥、生物質氣生產企業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發展前景
張掖市肉牛產業發展作為貫通全市第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通過實現擴量增容與提質增效并重,以“做大基地規模、做強龍頭企業、創建名優品牌、拓展銷售市場、做好服務保障”為重點,轉變觀念和調整思路,加快肉牛全產業鏈建設步伐,促進肉牛產業向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銷售品牌化邁進,形成獨有的“張掖模式”,使肉牛產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1.資源優勢明顯
張掖是“古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陸橋”的咽喉要道,氣候類型多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隔離條件好,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屬綠洲灌溉農業區,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350萬噸以上,秸稈資源利用高效;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51.2%,草原植被蓋度46.78%,全市人工種草面積達到137萬畝,優越的地理條件和高產優質的農作物及飼草資源,為牛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政策支持有力
在全面貫徹中央省市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圍繞加快肉牛產業發展、增強發展內部活力,實施“肉牛良種補貼”、“基礎母牛擴群補貼”、“畜牧發展扶持資金”、“糧改飼”和“標準化示范場建設”等各類項目性補貼政策,帶動各種投資和融資,形成了多元投資發展肉牛規模養殖良好局面。
3.產業發展基礎堅實
隨著中央、省市縣財政與支農力度的不斷加大,肉牛產業基礎條件不斷改善。
(1)種群優勢突出。經過40年不間斷的黃牛凍配改良,建立了以西門塔爾為主的基礎母牛核心群,形成了32萬頭高代雜交母牛群體,成功注冊“張掖肉牛”地理證明商標,全市肉牛良種率達到96%。
(2)發展模式獨特。創造性地推行“政府抓良種、農戶抓繁殖、小區吊架子、大戶抓育肥、協會抓流通、企業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張掖肉牛發展模式。
(3)“五良”技術支撐。在肉牛養殖全程,始終堅持 “良種、良料、良舍、良醫、良法”五良技術組裝配套,技術人員實行“三包”服務。張掖市作為全省僅有的3個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之一,肉牛產業已成為全市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4.市場空間寬廣
隨著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實施,城市居民畜產品消費不斷升級,優質安全畜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必將推動新一輪的消費升級和牛肉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從省內外看,部分牧區省份由于草原生態環境惡化,被迫采取強制性禁牧措施,壓縮草場載畜量,肉牛養殖發展受到較大制約。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綠洲農業帶,是肉牛舍飼養殖最佳適宜區,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作者簡介:
陳海鵬(1970--)男,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肉牛養殖。
龐斐斐(1985--)女,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學。
華珍慧(1976--)女,漢族,甘肅永登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民教育培訓。
唐華(1976--)女,漢族,本科。研究方向:藝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