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木蘭


摘要:首先對女書歷史背景和社會現狀概括性研究;其次深入剖析女書的字符結構特征,提煉女書字符系統當中最具代表性字符作為視覺化轉變的設計元素;在女書字符排列閱讀方式中運用“直接表現法則”,呈現出科學性、識別性和美觀性的信息傳達方式,同時嘗試采用“二次表現法則”將女書字符拆分與重構,進行創新性視覺化轉變,形成較有視覺張力的圖形文案,保證女書文化與藝術價值的同步體現,力求達到與現代美學設計接軌。探索女書字符在視覺化轉變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延伸女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女書字符;女性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化
一、什么是女書
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專用文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女書”是江永民間農家婦女們流行的女性文字,是目前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女性專用的奇特文字,堪稱世界一絕。2006年,女書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女書是湖南省向國家推薦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搶救保護的唯一項目。女書文獻內容有自傳、書信、民歌、祭祀等,書寫載體主要有紙質布面手抄本、紙片、扇面、布帕、花帶等。女書群體成員用這種女性專用符號工具,來獲得對身份、角色的自我肯定、自我認同。
二、女書的現狀分析
2004年9月20日中午12:00,公元1909年的陽煥宜去世,她是最后一位經歷女書文化的百歲老人,她的去世給女書時代寫上了一個句號,標志著原生態女書歷史的結束。女書文化在現代化的發展中面臨的不是失傳的問題,而是失去了它所存在的而真實性。這關系到一筆文化遺產能否科學地加以保護、真實有效的加以傳承和推廣。雖然女書群體隨著女書傳人的離世而清亡,但其在當時的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無法抹殺。尤其是女書文化背后所潛在的經濟效益,是極為可觀的。我們將女書字符轉化為圖形融入到創新設計的研究中,注入新鮮的力量,為女書文化及女書產業中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女書的字符特征
1.女書寫本行款
女書寫本仿循古代漢線裝書,上下留有天地,行文自上而下,走行從左到右。女書字體如蚊,清麗纖細,古樸俊秀,有其獨特的書法美。在藝術設計中,斜線的飛躍與靈動在女書中有了鮮明的呈現。女書最開始只是用小的筆在各種材質上清晰勾勒,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了解并有意識地傳承與弘揚,女書書法家也開始出現,他們研究出“楷體式”“直頭式”“刀筆式”“重頭式”以及“回頭式”“減筆式”等數種女書藝術形式,排列工整的女書小字作品更是清新秀美,這些藝術特征使女書有了更高的美學研究價值。
2.女書筆畫與筆順
女書字基本由點和弧線兩種筆畫組成,其弧線大都由上至下書寫,沒有提、勾、折,沒有絕對的橫、豎,圓也是由兩筆弧線圍成,不是一筆圈成的。女書字的外觀形體特征是呈長菱形的“多”字式體勢,右上高左下低。斜傾修長、秀麗清瘤。
從現存女書作品來看,女書有著濃厚的美學特質,不少字體和甲骨文稍有相似之處,但細細看來卻獨具一格,與眾不同。女書文字字體有別于漢字的橫平豎直、渾然大氣、端正飽滿的感覺,而是呈菱形,斜線交織,剛柔相濟。女書在書寫中多用圓弧形筆劃,自然隨性中輕盈飄逸感呼之欲出,這種靈活的律動感和審美效果讓設計師們甚為喜愛。透過女書的字形結構,不難感受到江永勞動婦女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原始美感的真實心態。
四、女書字符的視覺化轉變
1.直接表現法則
在女書字符排列閱讀方式中運用“直接表現法則”,呈現出科學性、識別性和美觀性的信息傳達方式。我們可以將2000多個女書原字進行篩選,選擇最具代表性也極富現代時尚的符號,以圖案的形式直接運用到平面設計的創作中,如圖所示。這種將女書文字直接化的表現方式,帶給人們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使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接觸和認識女書文字,這不僅是一種文字的傳承,更是一種帶有民族特色的設計。
2.二次表現法則
采用“二次表現法則”,將單個女書字符做為設計元素,對字符進行二次表現。大膽的將將女書字符拆分與重構,進行創新性視覺化轉變,形成較有視覺張力的圖形文案,保證女書文化與藝術價值的同步體現,碰撞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火花。
五、結語
女書文化作為世界上女性唯一的專用文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展的同時要充分好利用好文化資源,以文化為載體,以傳承為靈魂,作為我國產業發展的新能量。在今天這個不斷追求個性化的時代,女書字符在視覺化轉變下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也賦予了女書文化新鮮的生命力,延伸了女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吳藝鳴.江永女書文字造型及設計應用研究[C].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庫,2013.
[2]王璐珉.基于女書的文字設計及其衍生產品的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14:57.
[3]張 嫻.“女書”文字與現代設計[J].大舞臺.2014 (1):60-61.
[4]段圣君,龔忠玲.女書與現代裝飾圖案設計的切合點[J].包裝工程,2007 (10):178.
[5]段潔馨.基于女書傳統文化元素在江永瑤族服飾上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