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亮
摘要:依據國家美術學科教學總體目標提煉出華山中學美術學科的學科精神:真、善、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才會有善的本質,也才能做到真的自我”從而形成我校美術課程教育教學總體目標。同時處處彰顯美術學科教學應貫穿踐行的學科核心素養:圖像識讀(認知和理解)、美術表現(感知和能力)、審美態度(素養結果)、創意能力(智力結果)、文化理解(背景與環境)。
關鍵詞:美術學科;課程體系;實施效果
一、“玩在華山”指導下的美術課程體系的思考及建設
(一)理解“什么才是有意義的玩”
一、二年級兩年四學期,美術課堂注重學生鍛煉學生眼、腦、心、手的協調配合能力,是學生初步掌握如何運用正確的方法觸摸、感知、表達認識世界的起始階段,是學生智育發展、豐富情感的重要時期,是發展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拓展想象力的關鍵期,是“玩在華山”辦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學生明白、理解“什么才是有意義的玩”的認識階段,更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難點及重點,是我校美術教學工作中較為缺失的部分。
(二)展現美術課堂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四、五年級三年六學期,應該是學生在“玩在華山”辦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理清思路,知道“我該怎么玩才有意義”的提升階段、尋找興趣點及愛好方向的階段,所安排的模塊都是老師專業發展內的教學模塊,相對一、二年級較容易開發出適合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內容。此階段美術課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認知能力、分析能力,通過美術課堂的學習能主動發現生活“美”的各種存在狀態展現美術課堂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強調美術課堂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六、七、八年級三年六學期,應該是學生在“玩在華山”辦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我喜歡這么玩”的自主階段,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在“玩”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體驗與感受,并能在“玩”的過程中積累、收獲經驗,美術課堂逐漸注重、滲透較為專業的知識學習,通過美術課堂學習,開闊視野、體會生活、感悟人生,從發現“美”過渡到表現“美”、應用“美”,初步具備創造“美”的能力,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快樂。
(四)發揮美術課堂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九年級、高一高二年級三年六學期,應該是學生在“玩在華山”辦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玩出花樣與成就”的精品階段,在此階段的學生已經能通過各種“玩”展現自身的價值,獲得成功的喜悅,并能掌握如何在“玩”中進行創新與發展。此階段以美術鑒賞為主要學習內容,同時開展繪畫及美術實踐等教學內容,重在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使美術課堂成為學生抒發情感、創造“美”、表現“美”的青春活力的載體與平臺。
二、華山中學美術課程實施效果及展望
(一)根據本次課程框架設計調整美術學科常規課的課時結構
以往我校每節課40分鐘,很難在一課時內較為完整地完成教學任務并取得合適的評價結果,我們建議美術課兩節課連排,以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學生作品制作過程的連貫性。其中一、二、三年級每周有三節美術課,其中兩節連排為美術課,另一節單排上書法課。四、五、六年級現在每周兩節美術課,需要所有班級的兩節美術課連排在同一時間,由五至六位老師開設五至六個不同內容的教學模塊,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塊班級學習。四、五、六年級的分模塊教學、走班制學習也是這次美術教學改革的嘗試重點,切合“玩在華山”辦學模式中對這一學段學生的教育指導思想。
(二)華山中學美術課程實施效果
按此課程體系框架實施以來,首先在學生課堂完成作品質量有顯著提高,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獲得感與成就感大大提升;其次是奠定了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的基礎,比如隨時可以舉辦學生美術作品展,學生具備參加各個級別美術活動的能力;第三,新的課程體系實施,凸顯了學生能根據個人喜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因此學習效果顯著,迅速得到家長的認可與支持,優秀的學生作品經過裝裱變成高雅的藝術作品。第四,學校在美術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上推波助瀾,為學生搭建各種展示課堂優秀作品的機會,并舉辦隆重的優秀作品收藏儀式,進一步刺激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熱情;第五,每周五早上的校園美術日活動,通過美術教師各種美術形式的現場展示,使學生有機會了解美術創作的全過程,并對學校美術教師有較理性的認識,在提高學生的美術興趣外,還可以幫助學生在選擇模塊學習是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華山中學美術課程的展望
在美術課堂內外營造的美術學習氛圍,拓展了美術課堂的邊界,我們努力使美術、使美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現我校美術課程體系框架設計的目標:1.美術學科逐步回歸美術的育人本質,2.促進美術教師專業發展,3.形成完整、穩定、可持續循環發展的美術學科教學課程體系,4.探尋“以美為本”的跨學科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姚勝輝.中小學美術造型結構化教學體系建構探討[J].新課程(中),2016(4).
[2]徐晗.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主題式教學設計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