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針對PPP模式在環境治理中的運用展開深入研究,先闡述了PPP模式在環境治理中應用的必要性,然后通過PPP模式在環境治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重點提出了幾點運用對策,比如制定完善的PPP法律法規體系、創新發展PPP模式、加強風險分擔和信用約束機制的構建等,充分彰顯出PPP模式的應用價值,確保環境治理水平的穩步提升,貫徹落實好環境保護原則,將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生概率降至最低。
關鍵詞:PPP模式;環境治理;運用
中途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7-0-01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PPP mode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irstly, i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PPP mode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n uses PPP mode in the ring.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ocusing on several applic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a sound PPP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PP model, strengthening risk sharing and credit constrain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fully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PPP model, ensures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level, implement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inciples, and sets the prob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minimized.
Key words: PPP mode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pplication
現階段,我國環保資金需求與日俱增,極大地促進了PPP模式的應用,這對于彌補環保資金缺口具有極大的幫助。但是在我國環保領域中,PPP模式的應用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很難確保良好的應用效果。因此,要想促進PPP模式的健康發展和運行,必須要加強PPP法律法規體系的構建,創新發展PPP創新模式,并加強風險分擔機制的構建,給予PPP模式構建強有力的制度性保障,進而將環境治理工作落實到位,為我國環保領域的發展保駕護航。
1 PPP模式在環境治理中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實現向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順利轉型和過渡
在國內改革道路中,已經實施了“十三五”發展綱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狀況進行深入分析,綱要要求要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進行充分掌握,將綠色發展道路落實到位,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向全新的道路。在“十三五”規劃中,對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要求要遵循低碳綠色發展路徑。綱要實現了向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順利轉型,也可以看出社會高度重視環境問題的治理[1]。PPP模式,整合了政府和私營企業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兩者之間的合作,并促進了社會資本建設運營環保PPP項目的順利進行,從而與社會轉型需求相契合。
1.2 有效落實了公眾治理和公共利益
根據環境問題的治理進行分析,主要可以分為國家、社會以及市場治理,而對于第三方治理來說,充分體現出了市場治理。由于環境問題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特點,如果僅僅借助傳統公共部門的力量,以此來進行治理,很難與現實需求相契合,必須要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其中,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對企業防范污染的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但是在逐利性的影響下,一定程度上對企業主動參與環境問題的治理過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影響下,破壞了環境。而借助PPP模式,借助政府補貼和金融機構,不斷提高了私營企業的經濟效益,有效調動了企業參與環境治理的熱情。在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的帶動下,使環境治理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進一步踐行了對公眾居住生活環境的保護目標,維護整體公共利益。
2 PPP模式在環境治理應用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2.1 政策的統一性嚴重缺失
在PPP模式有效運作過程中,完整的法律和統一的政策規定發揮的作用比較顯著。現階段,諸多國家針對PPP模式,都進行了專門的立法。但是在PPP模式運作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嚴重缺失,PPP項目流程僅僅借助《政府采購法》《招投標法》等。而這些法律對PPP的相關規定比較單一、片面[2]。在法律規范和約束嚴重缺失的影響下,很難明確PPP項目相關主體的權責,也導致相關職能部門的權力范圍比較模糊,進而無法預測PPP項目的風險,嚴重阻礙了PPP模式的發展。
同時,要想進一步應用好PPP模式,財政部門出臺了相關政策,同時發改委的重視也比較高,這兩個部委在管理PPP模式過程中,有著不同的重點,但是在協調配合嚴重缺失的影響下,出現了不同的政策,從而導致政策沖突問題的出現。因此,要想給予PPP項目運行強有力的保障,必須要統一立法和政策。
2.2 缺少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
在環保PPP項目運作過程中,其他參與方的信用風險經常出現,進而對各個參與主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于社會資本來說,在參與PPP項目過程中,地方政府信用風險的影響和作用不可小覷。針對政府信用風險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政府兌現風險等。針對政府兌現風險來說,主要是指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前期經驗的嚴重缺失,很難將對社會資本的承諾兌現到位,一定程度上導致在合作期內,兌現縮水問題經常出現。比如以哈爾濱某污水處理項目為例,在投資建設過出中,對BOT方式進行了應用,結合合同可以看出,污水處理廠1噸污水的處理,需要當地政府支付相應的污水處理費用,其費用大概在0.6元左右,但是由于當地政府在支付污水處理費用時,出現了滯后現象,沒有及時繳納賬款,進而使政府借助轉讓方式,以此來對拖欠的賬款進行沖抵。
3 PPP模式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措施
3.1 制定完善的PPP法律法規體系
要想不斷提高PPP法律法規體系的規范化水平,在立法推進過程中,不同部門之間必須要做到緊密聯系、協調配合,給予基礎法律政策完整性強有力的支撐和保證。在內容方面,要將PPP項目的諸多方面都涵蓋進去,比如立項、招投標等,將項目參與各方的權責進行明確化。在此基礎上,還要對環保領域PPP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加強價格機制和市場準入退出機制的構建[3]。同時,還要將PPP立法和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化,避免沖突問題的出現。對于地方政策來說,必須要對PPP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積極整合,并從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將配套可行的地方性法律政策制定出來,確保PPP項目規范化運作水平的穩步提升。
3.2 創新發展PPP模式
在加強PPP創新模式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注重PPP環保產業基金,避免中低利潤環保項目融資問題的出現。PPP環保產業基金,集中整合了項目融資、建設以及經營等,通過對項目包形式的應用,有機整合了中低利潤項目和高利潤項目。基于此,在不同層次利潤疊加的影響下,可以避免項目包風險的出現,并給予了低利潤項目強有力的資金扶持。而且在融資、建設等融合的影響下,對于企業積極性的調動也具有極大的幫助。
3.3 加強風險分擔和信用約束機制的構建
在風險防范問題中,必須要維護好整體收益,而且還要對風險控制能力進行深入分析,項目參與各方要積極分擔。比如法律政策的變更風險,政府要積極承擔。在項目建設和經營過程中[4],在成本變動和服務質量等方面,風險問題經常出現,這就需要社會資本進行承擔。
要想避免信用風險的出現,必須要加強信用約束機制的構建。針對政府信用風險進行分析,政府必須要將契約意識樹立起來。在項目合同設計階段過程中,必須要深入論證和分析項目,防止不合理承諾。在社會資本方面,要將自身行為進行規范化,尤其在項目建設經營這一方面,將自身訴求表達到位。同時,還要將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將第三方的信用評級制度進行完善化,將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失信行為進行約束,從而實現PPP項目的良性發展目標。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環境治理中,加強PPP模式的應用勢在必行,必須要將制定完善的PPP法律法規體系、創新發展PPP模式、加強風險分擔和信用約束機制的構建等對策落實到位,確保環境治理水平的穩步提升,實現PPP模式和環境治理水平的高效融合,使之成為統一整體,從而促使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順利達成。
參考文獻
[1]杜焱強,吳娜偉,丁丹,劉平養.農村環境治理PPP模式的生命周期成本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11):162-170.
[2]張娟,婁文龍.PPP模式下的鄰避風險及其治理——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唐山學院學報,2018,31(05):72-78.
[3]王安徽.新常態下PPP模式在我國應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J].河北企業,2018(07):93-94.
[4]王建設,董淑珍,王雯雯,宋偉,王帥.城區內河水環境治理PPP模式應用探討[J].治淮,2018(06):52-53.
收稿日期:2019-03-25
作者簡介:岳佳(1984-),女,布依族,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