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文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通過落實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在做好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基礎上來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诖吮疚尼槍π抡n程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了簡要闡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分析;策略研究
前言
在新課程實施下,作業已經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屬品,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要從提高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出發,做好作業設計工作,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一)設計內容單一
在進行作業設計時,一些教師習慣性結合課后練習題與輔導材料等來選擇相關題型,以此來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但是由于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并沒有結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進行設計,造成了學生雖然能夠完成作業,但是卻并不能夠實現對知識的進一步掌握。
(二)作業應用性不足
在研究中發現,一些教材中雖然已經具備了隨堂聯系內容,但是教師更多的是將其看作是對數學知識的總結,并沒有與其他學科進行聯系,這樣也就降低了學生的運用能力。在新課程推行下,教師就要主動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在一起,避免直接使用知識點套用公式的方法,而是要從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出發,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1]。
(三)作業針對性不足
在進行作業設計中就要從班級學生實際水平與能力出發,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來布置作業,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固有的作業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了。尤其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如優等生能夠快速掌握知識,所以如果單純完成課后練習題,勢必會造成學生出現倦怠感。而對于學困生來講,如果難以及時掌握知識要點,那么在面對作業時表現出了難以完成的現象,這樣也就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措施
(一)滿足新課程理念要求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下,小學數學教學就要做好創新工作,對傳統的作業設計理念進行創新,保證作業設計的先進性。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之一,并不單純是書面練習,同時也涉及到了實踐活動的運用。所以教師在設計中就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確保所設計的內容能夠吸引學生。如對于一些學生來講,由于自身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處于剛剛發展的階段,所以在布置作業時就要從提高作業趣味性入手,綜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此來設計出有針對性的作業。其次,要確保所設計的作業能夠滿足學生的生活要求。在生活中存在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所以教師就要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營造出濃郁的生活氛圍,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從而正確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2]。
(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對于這一階段學生來講,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存在著極強的好動性。因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就要從引入數學游戲出發,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保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后續教學開展奠定基礎。如學生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這一知識時,就可以選擇糖果、水果等來作為教具,從而吸引學生,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當學生在學習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計量單位后,就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選擇相應的物品來組織學生進行測量,并引導學生在面對不同長度物品時應當要選擇哪種測量單位。
(三)保證作業設計的對比性
布置作業很容易讓教師與學生形成思維定式,也就是說布置與當天課堂所講述內容相關的習題。但是在這種模式下,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出投機取巧的心理,在面對作業題目時往往不愿意進行過多的思考。所以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就要從保證作業對比性出發,不僅要涉及到新舊知識,同時也要引入相關知識,確保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時感受到不同題目之間的差別所在,從而實現準確判斷與分析,加深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3]。
(四)保證作業的差異性
由于受到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在面對數學知識時所表現出來的接受能力也是存在著一定差異性的。因此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確保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優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只有保證作業設計的差異性,才能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第一,要結合課堂重點,確保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兼顧簡單、中等與困難三個模式,確保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學習水平與能力來做好選擇工作。第二,由于數學知識有著開放性的特點,所以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就要設計出不同的問題,以此來保證問題難度的逐層加深,確保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第三,做好題目層級劃分,設計出基礎、應用與開放題三種,讓學生能夠在完成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上來進行自主選擇。
(五)發揮出數學知識實踐性特點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要及時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主動將生活現象引入到數學教學中去,確保學生能夠將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如學生在學習《克與千克》這一內容是,就可以先向學生講述換算關系,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物品大小與重量之間的關系。在面對50克棉花與50克石頭時,就可以在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后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從而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這一知識。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可以延伸學生的學習思路,實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融合。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保證作業的探究性,引導學生對未知知識進行探索,并運用到生活中去,實現提高數學作業趣味性的目標。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要從課堂教學出發,做好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工作,同時還要給學生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數學作業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借助作業來進一步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彥,文春蓉. 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0):46-49.
[2] ?楊珊.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 新課程學習(上),2014,(11):89-89.
[3] ?趙華.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J]. 新課程導學,2014,(02):45-45.
[4] ?陶端鈺. 淺談新課程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