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
摘 要: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已成為整個教育的核心。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是個體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活動是班集體建設的主陣地,在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的滲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學習,反思與成長。因此本文將以本班同學參與我校“三節”(科技節,讀書節,藝術節)活動為例,具體闡述一下如何在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
關鍵詞:活動;情感教育;滲透
一、活動的意義
活動是班級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獲得成長。剛升入高中,高一新生應該獲得怎樣的能力和素養,是我們班主任需要思考的問題。只有設定了相應的培養目標,我們才可能在新的階段真正將學生領入中學的大門,而在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過程中,班級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它不但是培養目標的實施手段,更是讓師生將目標清晰化的有力武器。
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是我校傳統的大型活動,讀書開拓視野,科技改變生活,藝術成就夢想。每年到了12月份,學校里總會“亂”上一陣,幾乎是學生總動員,大家共同為心中的目標努力,為自己的班集體奮斗。無論成功與失敗,無論組織者、參與者還是旁觀者,每個學生都會對這些活動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我相信這些活動不僅僅是學生展示個性才華的舞臺,還是班集體建設的重要契機,更是實施情感教育的主陣地。
二、情感教育的內涵
情感教育,顧名思義是針對教育對象的情感領域開展的教育活動。情感教育即情感領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質的過程。情感教育,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
如果把班級管理比作有條不紊轉動的齒輪,那么情感管理就是這個齒輪轉動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在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的滲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學習,反思與成長,從而使活動更有效地實現它的價值。
三、在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
我所帶的高一(5)班是一個異常活躍的班集體。從他們入學的第一天起我就感到這個班學生活潑、開朗、笑點低、有主意,不是特別好“管”。果不其然,不到半個學期他們鮮明的個性特點就各自顯現出來了。如何挖掘他們的潛能,使人盡其才,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三節”的到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接下來我具體來談一下如何在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
1.活動前正面引導,化消極對待為積極參與。
實際上,情緒情感與活動效果之間有著相互作用的關系。當面對學校布置的名目繁多的活動任務時,有的班主任會覺得應接不暇,認為活動本身很是麻煩,耽誤學習,因此應付了事。那學生對待問題的方式也會是敷衍塞責的,如果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遇到同類型的事情,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考慮這件事的消極面,從而百般抱怨,應付了事。而如果班主任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認為每一次活動都是孩子鍛煉成長的機會,正面引導,那學生也會有一個積極的回應,參與度更高,活動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例如:在“三節”啟動時,我利用一節班會課的時間帶領同學們認真分析了“三節”的不同特點,根據班級同學不同的性格特點,采用了項目團隊負責制的參與模式,并以毛遂自薦和同伴互薦的雙向選擇模式選定了項目負責人。真正實現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如何進行項目分析,如何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周圍的同伴,如何對自己的項目負責等等,這些品質對學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2. 活動中全程陪伴,讓學生感受愛與鼓勵。
不管多大的學生,都是需要陪伴的。教師真摯誠懇的情感才是那種能夠激勵學生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的生氣蓬勃的力量。我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先生也持同樣的觀點,他指出: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因此,班主任應該成為活動的參與者,帶著一顆愛心積極地參與到班級活動中去,而不是布置完相關事宜就撒手不管。當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無微不至,又不由自主的愛與陪伴的時候,他們的行為將受到莫大的鼓舞,完成活動的情感體驗也一定會大不相同。他們會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活動中去,對待每一項任務都務必要精益求精,項目的達成度自然會會差。觀看科技小發明時,我充當一個學習者,仔細詢問這個發明的原理,創新之處在哪里;好聲音比賽時,我坐在臺下做他們忠實的粉絲;藝術節相聲表演時,我甚至變成了道具,跟班,化妝師!在這樣的互動里,學生們能清晰的感受到我真實的情感。與此同時,我也收獲了學生的信任!除了陪伴與體驗,班主任在活動中更應該善于觀察,為學生提供支持和引導。
3. 活動后認真反思,實現情感的內化與升華。
如何讓活動促進學生的情感升華,對活動的總結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首先,班主任要對活動進行總結。在藝術節閉幕式結束后的初步總結中,我講了這樣一段話:“咱們5班的同學有著非常強的創造力和領導力,能夠創造奇跡,奪得了三節第一名的佳績。但是想成為社會的精英還不能只是孤芳自賞。我們希望別人關注我們,鼓勵我們,那么我們也應該關注別人、鼓勵別人,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鼓勵。”我必須要告訴學生,你取得的成績絕不只是你一個人的功勞,更有整個團隊和班級的功勞。
我也要求每個項目團隊做總結,總結三方面的內容:分析原理,回顧過程,特別鳴謝。分析原理,是指分析項目成敗的科學因素,而不只是純感嘆。這個環節很重要,它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原理再深化。
回顧過程是指對整個過程做描述,是學生將情感體驗深化的環節。比如我班的獲獎同學在總結中寫到:得知讀書筆記獲一等獎后,我進行了回顧與反思,感悟良多。首先要感謝老師的指導,這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導和潛移默化的熏陶。平時,老師提倡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用閱讀來促進寫作,在讀書時要常常做筆記,做摘抄,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注重素材積累,起初只是圈點勾畫,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在老師講過個人感悟很重要,要有自己的思考、點評,并提出做自批的三種方式:品評式、應和式、探究式后,我嘗試著“應和式”仿寫,學習大家的語言、神韻,從中汲取了許多經驗,這是豐富、超越自我的最佳方式。閱讀讓我汲取了許多的養分,滋潤了我的心靈,豐潤了我的生命。
比賽后幾周,便得知了獲獎的消息,有些小欣喜卻也在意料之中。我本身并沒有多少書法功底,在眾多經驗豐富的參賽同學中,絕對占下風,所以當老師初定我參賽時,我幾次想提出放棄。但是班主任老師多次開導我,鼓勵我重在參與,爭取為班爭光。而且同學們都十分信任我,對我給予了肯定,幾個有書法經驗的同學還很熱心地指導我。讓我在短短幾天內,簡單掌握了執筆、作品的布局、字體的留白與間架結構的控制。這次的比賽,讓我領略到書法的魅力,也激起了我學習書法的興趣。
我相信在整個“三節”的活動中,很多學生都經歷了人生的某種突破或某個第一次。有人第一次學會化妝,有人向藝術與組織的高難度挑戰,有人向個性的弱點尋求突破。
心存感激天地寬。有感恩心態的人,心里會更多想別人一點。我們要張揚個性、尊重個體,但同樣要依靠集體、服務于集體。沒有集體,沒有環境,個體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所以,班主任要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學生感受集體的力量和感恩的快樂。泰戈爾曾經說過: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情感教育就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黃慶元,閆佩.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的實施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32.
[2]陳益楊.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方法略談[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03):71-72.
[3]郭永妍.關于特殊教育中班主任情感教育的分析[J].科教導刊(下旬),2016(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