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燕
摘 要:教師應該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作廣泛溝通,會使學生“領悟”出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重要道理。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生活數學的天地中求新、求美,使同學們能實際參與到學習數學中來。
關鍵詞:數學;小學;生活化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比如,在“平均數”應用題的教學中,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學生參加跳繩比賽的信息:第一小組5人,以及每人跳的個數和第二小組4人,以及每人跳的個數,然后我說,體育組老師有個問題要我們幫他解決一下:哪個小組的跳繩成績好呢?學生思考片刻后,出現三種觀點,分別是比較最大數、比較每組跳繩的總數和比較平均數,此時,我不作任何評價,而是讓學生在爭論中逐漸明白用平均數來比較最合理的道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平均數的學習。顯然,這樣的設計,由于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與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在這節課的練習鞏固中,我也注重了情境創設,出示如下問題:一個池塘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平均水深1.2米”。然后問學生:身高1.5米的人跳下去會不會有危險?由于問題的現實性,在討論中,學生必然對“平均數”的含義理解得更加具體,學生在這種愉悅的實踐中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二、運用生活素材,開發教學資源
如在教學“小數減法”時,我提供給學生以下材料:商店里的圓珠筆每支3.5元,鋼筆每支12.6元,小刀每把0.85元,文具盒每個9.45元,如果給你帶上20元的一張人民幣,而每次只能買一件商品,請你決定買什么物品,營業員阿姨應找回你多少錢?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的設計,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平常的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到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又如在分數的意義學習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看信息、讀寫分數:(1)我國缺水城市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五分之三。(2)小學生患近視眼的人數是學生總數的五十分之七。(3)松江出口加工區生產出口筆記本電腦總數占全球此類商品總數的九分之二。
三、再次設計“生活情景”,開展演練
數學知識應加以演練才得以鞏固,數學技能也應加以反復練習才能習得。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能力。如在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在學生對此類應用題的結構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活動: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將相遇問題的應用題中的情節表演出來,并口頭編應用題,解答……那么,如果沒有同桌幫忙,你一個人可以表演嗎?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范。經過這樣的演練,學生對“兩地,同時,相向(對),相遇”等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的帶到生活中去,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
四、聯系“生活畫面”,揭示規律
學生的非形式數學知識,生活中的數學常識、經驗的建立首先必須依賴于實踐活動,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師若能創造性地將數學知識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以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如我在教學“簡單的分數加法”時,創設生活場面,每個學生拿出兩個八分之八的圓,先讓學生組成小組給圓涂色(涂成不同的幾份),然后把兩個圓重疊,看一下兩個圓的涂色部分加起來是多少?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五、捕捉“生活現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日時我們切生日蛋糕,怎樣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樣多?學生討論,然后自己動手也來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樣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樣多(每份同樣多),這叫“平均分”。這樣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現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學生增加了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且使學生對新概念感到新穎、親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總之,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時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現實生活,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學生學習活動應用、驗證于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并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達到提高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文摘《讓數學回歸生活_數學》.
[2]數學與哲學(作者)張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