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紅

摘? 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獲取的途徑和方式多樣而便捷,獲得知識不再高度依賴課堂。獲取知識的渴望和興趣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基于統計學原理教學實踐,將多維實踐導入課程學習過程,優化、拓展課堂教學,學用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統計學原理;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3-0108-03
Abstract: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to acquire knowledge beside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aspiration and interest on obtaining certain knowledg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learning outcome.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integrating multi-practice into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can optimize and broade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us improve the learning quality via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potency.
Keywords: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一、概述
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該標準制定堅持三大原則,第一原則就是突出學生中心,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創新形式、改革教法、強化實踐,推動本科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強調課程的體系感、遵循著者的思路教學,更多關注的是知識本身,忽視了學生角度的吸收效果,導致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國家標準的原則要求是對這一問題的直接關切,落實到具體教學活動中關鍵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從單純的知識受體轉變為學習的主體。伴隨這一轉變,教師的角色也從知識傳授的主體變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組織者。教師和學生身份的成功轉變,需要系統地設計和支持,需要教育管理者、教育執行者和參與者在內的協調聯動。本文以寧波大學統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為例,探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路徑。
二、思路和路徑
美國心理學大師羅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中心論”,將教師角色定位由“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促進者”[1],強調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高水平的認知行為,主動采用更高品質的學習模式,實現更高質量的學習效果。這一理論與國家標準的原則要求高度一致,也是本文探討統計學原理教學改革、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
統計學原理是寧波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科基礎課程,課程圍繞數據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與解釋這條主線,培養學生調研社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統計素養。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是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路徑設定上,基本思路是通過有效的目標牽引,優化、拓展課堂教學,將實踐導入課程學習過程,學用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這里的實踐,包括學科競賽實踐,實驗室實踐以及科研項目實踐。結合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原則要求,本文認為應“以目標任務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探討統計學原理教學改革的主要路徑。
(一)依托學科競賽實踐,設計課程學習目標
按照統計學原理“數據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和解釋”的三階段學習邏輯,第一階段搜集數據首先需要確定調查題目。若由學生自主確定調研選題領域,由于受到知識和能力的約束,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選擇有意義的調研領域,課程設計在這一階段推薦使用學科競賽選題。
由浙江省教育廳與浙江省統計局聯合舉辦的“浙江省大學生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致力于提升大學生調研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和實踐的機會[2],已納入浙江省大學生學科競賽體系。大賽選題緊扣社會熱點,緊跟時代節奏,充分反映民生民意,如2018年的選題領域涉及共享經濟、社區養老、移動支付、校園貸、垃圾分類與處理等。此類選題有效建立了學生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鏈接,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參賽興趣。為此本課程直接導入大賽選題領域,由學生自由結成小組自定選題領域。在此階段明確小組學期末的任務——完成相關題目的統計調研報告,作為本課程的平時考核依據,直接計入課程考評。同時,無論是目標、內容,還是程序邏輯,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的參賽要求與統計學原理的學習要求都高度匹配,因此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通過提升改進作為參賽作品提交賽事組委會。對比簡單完成課后作業的形式,參加學科競賽使得學生浸入更有意義的教學環境,為后續的課堂學習和課外自主學習提供了有效的動力機制。
(二)結合專業統計調查報告實踐,提升課堂牽引力
教師作為課程學習的主導者,要致力于提升課堂的牽引力,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周密的設計和安排,優化授課內容,提高課堂講解的針對性和效率。在課堂授課安排上,改變依次講解單個知識點的授課順序,而是根據第一階段設定的學習目標,首先進行目標任務分解,倒推完成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明確各章節知識點在目標任務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具體實現分兩步走:一是解讀實踐中的優秀調查報告,如《高速公路運輸量統計調查分析報告》等,分解調研報告的支撐點;二是報告支撐點的具體學習。
教師選取實踐中優秀的統計調查報告,可以首先讓學生對最終任務成果有直觀認識,了解調查報告的構成及結構、調查報告的語言風格、調查報告各組成部分如何對應課程各章節的知識點。從學習的效果來講,通過優秀統計調查報告案例解讀,學生能夠充分知曉各知識點的作用,并有效建立起各知識點之間的相關性,使得學習成為一個自然而然吸收知識的過程。如果單獨講授知識點,由于學生不知道這些知識點在實際應用中如何相關,如何發生作用,就會使學習對象過于抽象,導致痛苦的記憶過程,傷害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后續的知識點學習過程中,課堂精講要和學生討論有機結合,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避免教師“滿堂灌”。具體來講,教師要在把握課程學習主線的基礎上,精講各階段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布置課外自主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消化吸收。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同步建立學生學習內容和實際應用之間的鏈接,設定理論知識點在調研報告中的呈現形式,使得學生能夠將所學內容及時應用于調研報告的寫作更新中,做到學用結合,在應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在課堂討論環節反饋問題,教師及時指導,學生課后通過自主學習完善推進,這一過程不斷循環推進,促進師生共同學習。
(三)利用實驗實踐,拓展理論教學
在大數據時代,發揮統計的作用離不開統計軟件支撐,統計軟件的學習即實驗實踐環節,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為提升實驗實踐的教學效果,根據寧波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點,通過教學培養方案確定實驗環節的重要地位。(1)課程設置上,開設與統計學原理課程相對應的實驗課,并作為修讀統計學原理理論課程的必修項目。(2)教學管理上,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時開設開放性實驗,實行開放式管理。延長開放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整理、加工統計調查獲取的數據,在此基礎上形成對調查數據的系統性分析和探索,最終形成調研報告。(3)教學內容上,減少驗證性實驗題目,重點基于學生統計調查取得的數據作針對性實驗設計。學生通過使用自己搜集的第一手資料,“真題真做”,有效提升了使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的興趣。課程附加實驗的教學安排為學生吸收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理論提供了有效的體驗環境,使實踐環節不再獨立于理論環節,有效融入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
(四)以科研實踐為載體,升華理論教學
統計學原理作為一門方法論課程,為學生參與相關科研項目打下了廣泛的基礎。統計調查、利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是學生完成統計調研報告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參與科研的主要形式。以各類科研實踐為載體,既可以檢驗學生的理論學習與應用情況,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 參與學生科研項目實踐。寧波大學重視學術實踐活動對培養人才的促進作用,搭建了各種學科活動平臺,激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在實踐中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在鼓勵學生科研方面,學校設有校級“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學生可通過申請學校創新項目,參與科研實踐。
2. 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實踐。學校可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調動教師指導本科生科研的積極性。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為其進行科研數據的搜集、整理及分析,既是對課程知識的學以致用,又可以通過提供勞務的形式獲得經費支持,同時實現了學生在實質上參與科研,教學和科研資源得以實質性流通。
3. 參與學科競賽,以賽促學。學科競賽充分把握了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的心理特點,滿足了大學生渴望提高實踐能力、向往競賽榮譽、獲得創新學分的內在要求,因此學生的參賽積極性較高。本課程相關的學科競賽——浙江省大學生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由于已經在課程學習目標設計階段適時引入,參加學科競賽也就水到渠成。
(五)創新評價機制,促進持續改進
在評價考核階段,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統計調研報告的形式考察知識的應用能力,而不是以復現知識點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完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的前提是學生比較扎實地掌握了統計調研報告的支撐點,包括調查方案設計、數據搜集整理、數據分析等知識點的學習,掌握了這些知識,也就達到了統計學原理課程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除了學生課業評價,教師還應該對影響課程教學運行的配套環節進行全方位分析評估,從理論知識學習,到實踐環節應用,從課內課堂設計到課外指導推進等方面進行目標完成情況評價。針對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生訪談和教改相關方調研問卷,多角度尋找改進方案,反饋到下一次課程循環,促進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整個教學改革的路徑如圖1所示。
三、結論
綜合前文分析,以目標任務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設計,可以在如下兩個方面實現改良:
(1)通過多維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用結合,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必須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才能完成高質量的統計調查報告,有效建立了目標任務和知識點之間的有機鏈接,課程學習的重點轉為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調研社會的機會,提高了文獻檢索與管理、文獻綜述、描述統計與推斷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溝通等能力,最終實現能夠應用知識,將知識內化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能力。
(2)通過有效的目標牽引,促使教師向學習的促進者轉化,改變“滿堂灌”方式下的教與學分離,實現了教與學的一體化、師與生的互動促進,并以課堂為橋梁實現了科研和教學資源的有效流通。
參考文獻:
[1]卡爾·羅杰斯,H·弗萊伯格.自由學習[M].3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175-227.
[2]朱發倉.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分析[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6(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