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瓊 楊思林 王俊峰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為切實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綜合素質,提升高校服務地方戰略發展能力,地方高校應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契合的課程體系。通過明確自身辦學定位,圍繞個性化、特色化、綜合化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特點,構建模塊化課程結構,形成較為完善的基礎性課程、綜合性課程、創新創業課程、第二課堂及實踐教學等課程體系。
關鍵詞:新工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3-0148-0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ocal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to serve loc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that fits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By clarifying the orientation of self-study, and constructing a modular curriculum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individu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basic courses, comprehensive cours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the second class will be established.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當前,由互聯網和制造業融合引發的新工業革命,開啟了工業文明的新篇章,世界各國為新型工業化發展制定了新的舉措。美國提出“工業復興”、德國提出“工業4.0”、英國提出“英國工業2050”、法國提出“新工業法國”、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發展戰略。全球新型工業化發展,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迫切需要改革創新。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提出要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1]。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已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為達到現代化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對高校課程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結合我國高校教育發展實際,圍繞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推進現代化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構建現代化教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目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
一、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新工科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式、經濟發展新驅動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抉擇,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維、新方式、新舉措[2]。為適應國家新產業新需求,高校需培養具備更高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3]。地方高校以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變化,新產業的不斷涌現,高校人才培養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學科專業與產業結構脫節,導致某些專業市場需求量較少,畢業生很難找到與專業對應的崗位,而新興產業相應的專業人才供給量不足,缺口較大。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對人才的培養又有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形式,應充分考慮到未來新型產業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結合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充分考慮當地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加大改革力度,重構適應地方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特色
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缺乏自身發展的個性特點,培養目標大同小異,缺乏自身辦學理念在人才培養中的滲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地方發展形勢對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必須傳承各自優秀的辦學宗旨,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形成以學科優勢為核心,輻射校內學科、兼顧社會行業需求,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養目標。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不僅要緊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理念,不違背教育發展規律,以服務地方戰略發展為著力點,還要與本校的辦學歷史、學科優勢、辦學特色、校園文化等相統一,力求培養具有地方特色,與地方各類產業發展相匹配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地方高校應明確自身辦學定位,配合地方經濟發展。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應以就業和地方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對接產業行業發展需求,培養與時代發展相適宜的綜合素質高、知識面廣、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5]。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育已經成為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核心機構,高校教育面臨新的挑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必須做出新的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著培養模式、教學方式、課程體系、教學評價等一系列教學活動。高校應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學校辦學特色、學科優勢、人才培養層次、類型及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同區域其它高校辦學現狀及優勢進行深入比較,確定本校自身能力水平與社會需求下人才培養、競爭優勢及特色發展,及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二、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
新工科形勢下,高?!半p一流”建設正在推進,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務,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建設,對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程體系改革應更加強調模塊化、基礎化、綜合化、個性化、特色化、實踐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應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契機,按教育現代化要求,提煉辦學理念與內涵,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重構與新時代相吻合的課程體系。
(一)構建模塊化課程結構
若干個完整的課程構成模塊化課程結構,按照教育現代化建設要求及各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可按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雙創教育、素質教育四大模塊進行構建。每個模塊又由若干門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各模塊間功能各異,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相互關聯性,因此,模塊化課程結構具有自我調節機制,可對一個模塊或幾個模塊進行修改或調整,不會影響模塊間的關系。
模塊化的課程結構,改變人才培養過于單一和狹窄的問題,可由教務處牽頭,學生處、就業處、校團委、雙創學院等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研討,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現代化教育理念的課程結構模塊??蓪⒄n程模塊分為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理論教學模塊及實踐教學模塊,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素質教育模塊及雙創教育模塊。各模塊課程具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形成必修與選修、理論與實踐、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核心與專業特色、單學科與多學科、雙創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的模塊化課程結構體系。
模塊化的課程結構,有利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和修訂。以學校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原則意見為背景,結合地方企業行業市場調研,對原有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修訂,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建設原則,以特色和優勢課程為核心,構建特色學科群課程;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依托各級各類比賽,促進成果轉化,構建個性化綜合課程。實現學科課程間的相互銜接及內容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模塊化的課程結構,能夠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知識組合在一個模塊內,通過學生選課的形式,實現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充分體現了人才培養知識的整體性、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性。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還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需求。以適應新經濟、新產業對不同類型和方向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構建基礎性課程
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建設原則。未來新興產業、新技術日新月異,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但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的變化并不大,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仍然需要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培養,需加強專業主干基礎課程的建設,推進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進,著實給學生打下寬厚堅實的專業基礎。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模塊中,構建專業基礎厚實、學科交叉融合、整體優化的基礎性課程體系。
注重寬厚基礎與就業導向相結合,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跨專業、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培養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在專業選修課程中柔性設置專業方向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較多出口通道。基礎性課程建設中,鼓勵各學院設置更多共享、開放的學科基礎平臺課程,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間合作交叉。
(三)構建綜合性課程
綜合化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學科間相互關聯的課程內容簡單整合,還體現在課程目標的綜合化、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的綜合化及學生學習方法的綜合化。雙一流課程建設和改革的重點就是課程的綜合化建設,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顯著的作用。課程綜合化有利于多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解決了各學科間內容重復、彼此獨立、相互脫節的問題。
1. 以特色和優勢課程為核心,構建特色學科群課程
選擇圍繞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以各高校優勢學科為核心,集合優勢學科輻射到的眾多學科,構建學科群課程體系,真正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創新專業能力。
依托國家級、省級科研、教學平臺,整合校內分散在各學科的研究資源,借此打破傳統學科間的壁壘和界限,實現學校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享,促進不同學科間教師、學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動,原有優勢和特色學科得到了鞏固,其它學科也得到了提升。
2. 促進成果轉化,構建個性化綜合課程
依托各類創新項目、科技競賽、科學研究、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等,將教師科研項目帶入學生的項目,采用靈活的組織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把教師優秀科研成果,編寫成教材或教材的一部分,使科研與教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實現科研反哺教學,為學生開設新的個性化綜合課程,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合作精神。
3. 構建創新創業課程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必須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面向各專業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基礎課程,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依托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科技競賽、學科競賽等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實現跨學科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復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及創業能力;各學院設立與學科、專業密切結合的創新創業導師工作室,并開設創新精英班,培養基于專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及創新創業能力;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多專業或多學院聯合設立創新創業平臺,實現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學生以專業基礎為背景的綜合創新思維能力。
4. 構建第二課堂
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工作和創新的能力,構建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在學校統一管理下,鼓勵學生參加課堂教學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創新、自主創業、社團建設、文化體育、志愿公益、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由學校制定第二課堂相應學分修讀類別與學分兌換方式,構建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二課堂活動目標靈活,內容廣泛,更適合學生多樣性及個性化的課余文化需求,歌詠比賽、書香校園、志愿公益、職業技能、“三下鄉”等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和思辨能力,是人才培養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5. 深化產教融合,重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推進產教融合,創建以理論知識、產業實踐和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科專業與產業結構建立緊密聯接,重建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根據產業行業發展的變化,及時更新實踐教學,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實踐內容與相關職業技能接軌,學生通過實踐課程體系的學習,通過技能考核,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換、交叉與融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滿足學生職業化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結束語
課程不僅是學科知識的一個載體,也是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平臺,承載著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職責。在教育現代化理念的驅動下,地方高校課程體系需要從根本上進行一次改革,圍繞目標定位,構建模塊化課程結構,重組課程內容,實現課程體系各要素相互協調和配合。在課程體系改革的同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必須立足實際,要建立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機制,經過不斷反思、優化,在實踐中持續更新完善課程內容,將相關學科專業的前沿和最新發展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引入課程,保證課程內容的持續有效性。最終促進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2):26-35.
[3]李華,胡娜,游振聲.新工科:形態、內涵與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4]章兢.人才特色是高校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J].中國高教研究,2005(10):12-14.
[5]李國立.工業4.0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1):6-15.
[6]李波.按培養模式重構地方高校課程體系[J].教育研究,2011(8):59-63.
[7]何曉瑤,段美萍.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路徑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8(1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