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妙芬
摘 要:在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的當今社會,節能減排成為了對市政工作的硬性要求,優化給排水系統的設計則是一大重點。然而,現階段市政給排水系統在設計思路上存在著諸多弊端。文章從市政給排水系統的現狀出發,歸納了其問題所在,并嘗試針對性提出了各個方向上的改進措施,期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促進關于市政給排水設計問題的研討。
關鍵詞:市政;給排水設計;改進措施
前言: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進程,以科技為建設驅動,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向,努力促成和諧自然的發展模式。市政給排水系統作為城鎮內部與居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系統,需要與城鎮化政策緊密配合,從技術、布局等各個層面落實可持續化發展的方針,實現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一、現狀
(一)整體性聯系不完善
在現行的市政給排水系統中,大多以小區為單位進行給排水措施的布局,導致在以街道、社區為范圍進行評價時,往往缺少區域性的整體化給排水系統的建立。
(二)中水利用不受重視
對于節水問題的考慮應從市民生活入手,但現行市政給排水系統缺少對居民生活用水在排放后的回收利用,導致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造成可回收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三)雨水利用程度低下
雨水作為污染程度較低的水資源,泛用性較高,但現行市政給排水系統中缺乏在收集雨水后對其再利用途徑的考量。
(四)區域差異性考量不周全
在城鎮的不同區域,因資源擁有量、氣溫地方性差異等因素,會造成對給排水系統的差異性需求,在現行市政給排水系統的一把抓式的粗放型安排下,難以做到對區域差異性的周全考量。
二、改進措施
(一)完善系統布局的整體性
現行市政給排水系統以居民小區為單位,進行單獨的給排水系統的建立,優勢在于其有助于居民小區在小范圍內自主地進行給排水系統的線路調整與對少量的水資源的自行調配。但在新型城鎮化的政策之下,城鎮各區域的聯系被緊密加強。若堅持原有的給排水系統體系進行下一階段的改良,則會出現兩大難題。一方面,受限于居民小區的受教育水平與經濟能力,自身無法支持較高程度的給排水系統的技術改良優化,而向政府申請補貼支持時會由于途徑的繁瑣導致施工方面的節奏拖延,使能夠直接到位的問題復雜化。另一方面,由于各小區對于自身條件的主觀性偏差,會導致各個區域的給排水系統發展的進度不統一,甚至由于各區域的排水系統的施工標準不統一,使得區域之間的管道運輸難度大幅提升,不利于市政建設的長遠發展。因此,要建立負責任的市政給排水系統工作小組,對城鎮內各小區的居民代表進行集中的會議商討,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制定相同的施工標準,進行對施工團隊的甄選和敲定,對各方的利益進行統一的協商討論,保證能夠盡量在最小程度地影響居民生活的條件下,建立統一集中排放、供給區域的生活用水的給排水系統。以此取代原先割裂的給排水系統,使新型的市政給排水系統具備高度的整體性。
(二)建立中水凈化再利用系統
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的生活廢水,并非完全不可再利用,而是大部分屬于在純凈度高可供飲用的上水和受污染程度嚴重的下水之間的中水,居于這一品質的水資源,經過科技手段的過濾處理將其中的雜質與異味去除后,能夠滿足在綠化植被澆灌、道路作業清洗、衛生坐便沖洗等途徑的正常使用。要推進這一想法的實現,需要在完成市政給排水系統的整體性改良的基礎上,對統一匯總的各區域的生活廢水進行過濾處理。因此,市政府必須嚴格制定科研計劃,要督促環保局等相關部門對水質凈化技術的科技研發與技術引進,通過區域內部的科研實力的提升帶動區域生活水平的發展。同時,要明確在區域內建立大范圍的水資源收集運輸工程對于管道運輸動力的剛需,要加強對工程選用的管道材質的篩選,使其能夠符合在城鎮范圍內快速、大量運輸水資源的要求,避免出現因高強度的負荷使用,導致某路線的滲漏甚至損壞導致市政給排水系統的功能受損。在完成對于大量生活廢水的凈化后,通過運輸管道將其輸送至合理的使用場所,實現中水凈化再利用,通過“以凈化代替排放”的可持續發展思維指導市政給排水系統的進一步優化。
(三)優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統
在傳統的市政給排水系統中,對雨水的處理方式簡單地歸為通過道路邊側的地漏口進行引流,匯至下水道進行收集。但事實上,以城鎮為單位的區域內的降水量十分可觀,同時該類水資源在數量龐大之外,在流動時具備的強大動能也是能源的一種類型,應當受到合理的重視。同時,雨水作為天然的水資源,受污染程度較低,在地面上流動匯總后,其雜質以土壤與沙塵為主,有害成分較少,經過簡易的過濾后能夠投入對植被灌溉等方向上的利用。因此,市政給排水系統要在原有的雨水回收系統的基礎上,增加對匯集的雨水的引流,盡量將雨水的排水管道與生活污水的排水管道進行區分。首先利用高速流動的雨水具有的動能與勢能進行運用,可用于水力發電等途徑,補給城市發展用電,在之后進入過濾程序。通過技術過濾掉其中的雜質沙塵,簡單地凈化為能夠供給非飲用途徑用水的普通水源,投放至綠化植被等領域進行澆灌,達到水源的最大程度使用。對雨水回收利用系統的優化是對市政給排水系統的回收利用手段方面的思路拓寬,將簡單粗放式的排放進行新型思維的再考量,使未得到充分使用的雨水資源能夠物盡其用。
(四)統籌區域間差異性建設
新型城鎮化以“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為要求,強調重視城鎮之間各區域在經濟、文化、資源擁有量之間的差異,并以此靈活調節市政發展策略的應用方式。在市政給排水系統的建設中,各區域間將面臨多種差異狀況,如地形、水資源擁有量、經濟條件等,這對于市政給排水系統建設提出了要求,即通過專家實地考察、各區域辦事單位的緊密聯系,對城鎮的不同區域間的給排水系統建設條件的信息進行調差,并根據這些不同情況進行合理的統籌安排,杜絕一把抓,以嚴謹的工作態度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道路的推進。以資金補貼、技術援助的方式幫助經濟條件落后、技術水平不足的地區進行工程的開展,通過強化管道水壓、合理鋪設管道的形式應對丘陵、山地等非平原地形的管道建設。這樣,最大程度地減少地形對給排水系統正常運作的影響,同時若某區域存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要通過區域間資源調配的方針,經過協商合作將資源充足的區域的一定量的水資源通過管道輸送至水資源貧瘠區域,作為區域發展的資源支持。只有兼顧區域差異性的市政建設規劃,才能夠令給排水系統的建設符合整個城市發展的需要,令每一個區域都享受到市政建設的福利。
總結:
政給排水系統的建設,歸根結底是對于區域間資源管理與利用的政策優化。強調在深化交流、把握差異性狀況的基礎上,通過提高科研水平、提高設備條件、優化使用思維,將城市區域內的水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相信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城市的發展最終會實現“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子龍.市政給排水設計中常見的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2):150-151.
[2]陳文芳.城市市政給排水規劃設計中的主要注意的問題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17,87(5):56-57.
[3]林艷君.關于市政排水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改善措施探討[J].江西建材,2016(10):57-57.
[4]黃春梅.市政給排水設計規劃中常見問題及解決措施探討[J].江西建材,2016(16):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