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朧文
摘 ?要: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設置是學生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下發了多部文件、多項政策來支持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但藝術教育在各大高校仍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通過分析藝術課程設置的必要性以及藝術教育的價值意義,并結合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構建一套全新的藝術教育體系、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而創建新的公共藝術課程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實踐課程;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144-03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ar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issued a number of document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and summed up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art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necessary protection for art education, but art education has not been greatly developed in major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et art courses as elective courses for schools. The teaching status of art courses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improved. Arousing sufficient attention, the lag of the curriculum setting system, teaching objective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makes art education unable to further develo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art curriculum and the value of art education, and combines the problems of art education with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o construct a new art education system, new curriculum objectives, new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creating a new public art curriculum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public art practice in colleges;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evaluation
隨著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公共藝術教育逐步走向素質教育發展的前列,并逐漸占據主體地位。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對非專業人群通過藝術的形式提高個人藝術修養、培養審美能力、修煉藝術品質的新興教育事業。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理解,應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闡釋。從廣義來說,公共藝術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其根本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培育全面人才。這系統性地對藝術教育作了寬泛的解釋,強調藝術教育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優秀的藝術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從狹義來說,公共藝術教育是藝術專業培訓院校對有藝術基礎的人才進行理論知識的教授和實踐能力教學的培養。[1]
一、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必要性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高校課程設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普通高中課程藝術標準》等文件的頒布實施,使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總結公共藝術課程改革和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順應現代化教育發展趨勢,對課程形式、課程保障工作做出了具體戰略指導,有利于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實施。另外,《方案》特別強調:“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定的特別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啟迪心靈智慧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高校學生是公共藝術知識的主動交流者和知識的構建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高校學生藝術細胞活躍、好奇心強,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因此,各大高校要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大力推進公共藝術課程教育改革體系,讓學生在學習藝術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2]
二、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意義及價值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事業的突飛猛進,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淺層次來看,藝術課程主要包括藝術知識、藝術技巧、藝術創作等方面的教育;但從更深層次看,藝術的本質是在對藝術基本知識和學習技巧的把握上,通過對藝術的賞析和評價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啟迪心靈智慧、提升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開闊人的眼界;也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豐富生活體驗,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人格即人的品格,其一旦形成,很難輕易變動。人格具有穩定性、持續性、永久性,其形成主要是教育培養的結果。因此,人格教育是人全面教育的產物。藝術教育是人的的全面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終極目標是追求藝術的美,用美的方式、法則使自己努力成為完美的人,這種追求美的心理將會對人的心靈和智慧產生一系列影響。藝術教育對人格的塑造是整體、系統、全面的,也就是說,藝術教育不會對人的人格產生短期的、一時的局部變化,而是形成人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這種追求是深刻、長遠、恒久的。總之,藝術教育使受熏陶者在追求真實、善良和審美的同時,最終也慢慢促進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完整、完美。[3]
公共藝術教育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藝術教育與其它學科緊密聯系,是進行智力、品德、體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藝術教育關注人、關注世界、關注人與世界的有機統一,滿足人的情感需要,揭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反映世界。藝術教育的門類豐富、形式多樣,極具豐富性和創新性,為學生拓展空間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進行處理改造,從而加工成藝術知識,進一步強化思維想象力和思維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敏銳性和探索力。
三、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現狀
目前,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在各種藝術教育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的頒布、實施、號召下,各大高校紛紛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為學校的選修課程,并通過學分制強化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但由于公共藝術課程的地位不高,藝術教育的發展與其它學科相比處于落后的地位,這種現狀遠遠不能適應國家大力倡導全面發展人才的素質教育要求,課程的評價體系、目標設置、實踐教學、課程內容等方面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將公共藝術教育重視起來,不斷完善課程設置體系,促進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創新發展。[4]
四、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發展存在的問題
公共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門有效學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關的文件也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保障。可以說,公共藝術教育迎來了全面發展的機遇。但從整體上看,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速度并不盡如人意,其發展與國家提出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存在阻礙了公共藝術教育前進的腳步。比如,課程教學內容的缺陷和不足、公共藝術教育體系的不健全以及高校、教師、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不重視、教學評價體系的滯后單一、大部分院校沒有建立相應的藝術課程的管理體系等,以上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阻礙著公共藝術教育的長足進步。
第一,公共藝術教育的定位模糊,高校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學門類。高校的普通學科設置中并沒有將其視為一個重要學科加以嚴格規范和考核,公共藝術教育學科沒有參與到整個課程體系的建設發展中。另外,高校領導、教師、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高校主要以提高學生的發展技能為主,忽視了人文修養的必要性,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成績、考試和名次上,偏重理科發展,功利思想嚴重。高校普遍缺乏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教師的公共藝術教學淺顯、經驗不足,在授課時只是單純地教授學生基本理論知識,以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為主,沒有將公共藝術教育與其它學科聯系起來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結果是教師和學生都缺乏動力。[5]
第二,公共藝術課程的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評價體系等不合理現象有待改善。公共藝術課程目標設置不清晰、不全面,沒有真正將藝術與人文相結合起來,仍然停留在傳統學科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學生對藝術知識的理論學習、實踐動手能力和審美意識、審美技巧的培養上,忽視了學生的整個學習體驗過程和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公共藝術的教學內容設置五花八門,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主要開展藝術學科的獨立學習研究,沒有將藝術學科與其它學科有效結合起來教學,導致藝術教學內容混亂、結構松散,藝術專業院校的學生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研究,不能體驗公共藝術專業的魅力,失去了藝術創作的動力支撐。
五、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改革的有利途徑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設置要根據教育部改革的要求、素質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目標規劃以及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態度認知水平學習能力,遵循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規律,明確課程目標設置,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將藝術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改革藝術課程實施的方法手段,提高學生對藝術課程的重視力度和學習積極性,建立科學的藝術教學評價體系,促進藝術教育的大范圍推廣。
第一,高校要進一步明確公共藝術課程的定位,并進一步提高其在所有學科中的地位,改革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內容。參考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設置的態度和認知特點,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活動。學生是公共藝術教育的受教育主體和主要參與者,開展藝術教育之前要弄清楚公共藝術教育的對象特點和認知規律,方能制定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這是包括公共藝術課程在內的所有教學課程改革必須遵循的原則。雖然黨中央國務院已頒布了多項政策文件支持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但并沒有設定藝術教育的大綱。大綱是一門課程的的發展主線,大綱的制定能夠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目標、要求。由于沒有統一的大綱指導,各高校的藝術教育課程由學校自行設定,有的院校重視藝術教育發展,有的院校忽視藝術教育的發展,再加上高校教師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課程把握能力,也無法制定出統一的教學標準,導致高校藝術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教育部等相關機構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認知能力和教學培養計劃,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為高校開展藝術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要選擇符合現代化發展且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健全人格培育的內容為教學點,同時要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藝術盲點區域開展針對性的指導。對于藝術修養基礎較為良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教授更為深層次的藝術知識,改善教學方式,用生動有趣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6]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努力加強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互動,根據教學內容拓展更多的教學場景,學生可以就課程中的困惑與教師展開討論。
第二,明確公共藝術課程目標設置,構建完善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體系。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是課程長足發展的重要保證。由于各大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設定為學校的選修課和限修課,直接導致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視力度不足。學生在進行課程選擇時,往往選擇對學分和學習發展有利的“正當學科”,而忽視了公共藝術教育學科的建設,甚至導致公共藝術教育不能正常開課,這也直接造成了課程設置目標的不清晰。所以,要在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和要求下,建立成熟的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目標和完善的教學體系,根據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方案,進而進一步擴大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范圍,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引起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重視,為深入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各大高校要根據中央政策指示、文件法規中的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實施精神,合理分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在各類學科中的分配比例,必要時繼續增加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課數量,制定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大綱,明確公共藝術課程必須達到的要求,為學生構建深度的藝術教學體系做出明確的學習方向和規劃。同時,高校要尊重藝術教育的內在知識結構,加強公共藝術課程中各門學科的緊密聯系和相互融合,進一步細化相關的教學知識點,重視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入新媒體開展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用媒體的輿論性,落地公共藝術課程的影響力,增強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吸引力。另外,還要不斷調整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體系,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當前的接受范圍和認知特點,分配好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比例關系,加深學生對藝術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用生動的教學方式感染學生、融入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強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雙向互動交流。
第三,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加強藝術實踐教學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比重。教學評價體系設置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為獲取更高的分數而結束課程,而是為了考察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理論知識的了解程度。評價體系的建立只是更好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根據教學評價體系,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準確調整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藝術教育知識點的牢固掌握,進而查漏補缺,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調整好學習狀態,促進藝術教育課程的長足發展。傳統的公共藝術教學評價體系是以打分制的方式進行,在藝術教師完成公共藝術課程的理論講解后,以期末考試統計學分的方式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種傳統的教學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拔高,更容易導致學生教學評價機制的混亂和公共藝術教育的滯后。所以,將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環節,從藝術教學內容的設置和藝術教育的大綱要求出發,以客觀公正合理的態度設置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基本準則、實施細則、評價方式、評價要素,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心理素質、藝術修養、審美體驗等綜合要素,保證教學評價體系的公平、公開、公正、客觀,使教學評價體系的實施平等地運用到每個學生身上,不偏不倚、以評促學。[7]另外,還要增強學生的藝術實踐。藝術知識理論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開展藝術實踐,藝術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對藝術知識理論的了解,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所以,高校要積極將藝術實踐教育延伸到學生的課堂之外,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的廣泛性,成立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比如歌唱樂隊、美術社、漫畫社、詩社等,動員有興趣愛好的學生積極參與,擴大藝術教育的功能,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盡情施展自身才華,豐富自身的藝術能力。教師可加強對學生的藝術指導,攻克藝術發展的薄弱環節,促進學生藝術特長和自我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邵萍.當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策略探微[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85-87.
[3]王弘德,崔英娜.淺析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J].藝術教育,2015(10):101-102.
[4]于麗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與對策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12):141-143.
[5]徐乾.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64-66.
[6]葉經文,劉小娟.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1(11):123-125.
[7]劉穎靈.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7):195-196.
[8]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