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
摘要:在基礎教育改革中,不少的數學教師應用合作學習方式組織教學活動,以此在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過程中,實現多邊的互動,使學生在合作實踐中扎實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我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從課前準備、課堂指導、小組評價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組織策略
盡管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少教師把握時機,應用合作學習方式組織數學教學活動,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小組合作準備活動流于形式,小組討論教師引導不當,小組評價較為單一等。基于此,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嘗試從這些方面入手,運用以下方式解決現有問題,有效實施合作學習。
一、做好合作學習準備工作
小組準備工作是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實施合作學習方式的前提。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礎的,在實施該學習方式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立足班級學生的發展實際情況,合理地設置小組,以此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學生作為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個體,其個性差異,決定著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所需要講授的知識,所需要使用的方式。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之前,一般會先對執教班級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發現其數學學習能力情況、數學交流能力情況等,以此為基礎,將是劃分為A(學優生)、B(中等生)、C(學困生)這三個等級,并在同組異質的原則指導下,按照1:2:1的方式,將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劃分到一個小組之中,保證不同等級的學生可以互幫互助,同時也保證合作學習能順利進行。
在劃分小組之后,教師還需要為小組中各個層級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任務,以此在責任到人的過程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一般情況下,我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重點引導學困生思考簡單問題,引導中等生思考基礎問題,引導學優生思考重難點問題。在引導其各自思考不同層級問題的過程中,各層級的學生需要就所思考的結果進行討論,以此在思維碰撞下,集思廣益,探尋數學知識。
二、做好合作學習引導工作
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盡管我們在踐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將數學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要作壁上觀,而是需要在結合傳統教學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結合教學所需,運用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從而點燃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在其體驗情境的過程中進行指導,以此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以“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與性質”為例,在小學階段學生早已對平行四邊形建立了直觀的認知,在本節課中,其需要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試驗幾何過渡到論證幾何該階段。為了實現該教學目的,我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了操作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運用手中的學具,將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成一個四邊形,看看一共可以獲得多少個四邊形,且這些四邊形中,有幾個特殊的四邊形,其“位置”上有何關系?如此引導,不僅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還使得其在探究過程中有重點,高效地完成探究任務。在此次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們經過動手和討論,一共拼成了六種四邊形,發現有三種四邊形的對邊是相互平行的,從而建立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立足學生的發展,我引導其再次利用直尺、量角器等測量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等,從而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猜測其邊、角、對角線等之間有何關系。在此次操作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地會發現一些平行四邊形性質,如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線的交點平分對角線等,以此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實現對新知內容的有效探索。
三、做好合作評價工作
教學評價是教師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最容易為廣大教師所忽視的一部分。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直接利用語言點評的方式,對學生的合作成果進行“好”“不好”的評價,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學習目的相違背。針對該情況,我則給予小組自我展示的機會,向其提出問題,以此引導其借助所學的知識加以解決,并展示本組的解決過程,從而在問題思考、解決的過程中實現教學評價。仍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定義”為例,我在學生探索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之后,為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對角相等,那么,我們可以聯系之前所學習的什么知識進行驗證呢?如此問題可以有效地驅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在遷移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驗證,進而在展示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其理解,自然而然地實現教學評價。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想有效應用合作學習方式,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科學劃分小組;做好課堂引導作用,以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做好教學評價工作,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從而實現學與用的結合,幫助學生扎實掌握所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石炳民.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7,4(50):389-390.
[2]朱孟桂.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