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147-01
信息技術是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在提升教學質量,拓展教學空間方面作用明顯。本文提出了要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重建方面,并且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1.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預習
信息技術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要開展預習活動,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推行高效預習活動。首先,教師要錄制微課,將需要學生掌握的主要內容用視頻的形式進行記錄,結合導學案,學生就會更為直接高效地進行預習活動。微課與導學案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學習目標。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的主要目標,分項目目標等。第二,閱讀提示。學生獨立閱讀教材之后需要找到的重難點問題等。第三,診斷補償。設立一些練習題目,讓學生可以自我檢測自己的閱讀與預習結果。其次,教師要讓學生能夠形成獨立預習的能力就必須要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這樣學生就能夠明白了預習的最終目的不是課堂上就不聽講了,而是要根據預習結果把握新課的內容,了解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遇到不懂的問題,經過老師的指導,慢慢的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利用信息技術展開導學
信息技術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第二步就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展開導學,所謂導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借助教師的引導來完成學習任務。首先,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道德與法治需要學習的任務。例如:要下載一些和自然環境相關的圖片和視頻,這樣可以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對環境危害有直觀的了解,進而探索本節課的知識點。如果教師光是自己陳述,那么任務布置的內容沒有多媒體圖片或者是視頻更為直接有效,學生的感受也不會更為真實。其次,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出分層次的學習任務目標。例如:珍惜水資源的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了三方面的任務圖片:意識到水的重要性;感知我國水資源的稀缺和不平衡狀況;培養自身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的良好意識。這樣學生就會對自己預習的結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能夠從新的任務之中找出學習的新方向。另外,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活用教材進行知識點的點撥。例如:通過網絡上的最新社會動向,適時對各種現象做出評價,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用積極的健康的東西占領學生的頭腦陣地,對學生品德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來向學生宣傳和諧、民主、和善、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模擬情境展開應用探索
信息技術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第三步,就是要模擬情境展開應用探索。在這個環節之中,教師要模擬生活之中的情境,讓同學們能夠在生活場景之中活用所學知識,用良好的道德行為標準、法律意識來規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情境的創設要有生活場景,例如:“老年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問題,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分析各類現象的成因。情境創設還可以模擬一些法律節目,進行知識點的宣傳與鞏固。例如:模擬《道德觀察》《法治在線》等法制節目,并對學生產生的焦點問題進行討論,隨時組織活動進行學習。當然,模擬的情境也要緊扣學習的重難點,最好能夠覆蓋所有的學習知識點,以情境突破來查看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并針對學生反饋情況及時進行補償教學。當然,任何情境的創設都離不開多媒體技術所帶來的音樂、圖片、動畫等氣氛的烘托,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技術進行輔助支持。
4.多種情況拓展所學知識
信息技術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最后一步就是要通過多種活動來拓展所學知識,主要拓展就是在課后實現的。首先,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來對教材知識的章節、單元知識等進行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再用網絡的形式傳遞給學生,便于開展課后學習活動。其次,課后學習活的內容要豐富多彩,主要包括:參加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國旗下演講教育活動、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等。總之,當前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我國道德和法治教學也提供了更強力的支撐,所以在課堂教育中將兩者結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拓展學習空間。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索要依循“預習—導學—模擬—拓展”四個方面進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培養小學生的整體素質,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尤登杰.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的分析[J].家庭生活指南,2018(12)
[2]張海燕.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數學課堂[J].新課程(綜合版),2019(03)
[3]李長順.核心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2019(02)
[4]陳換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信息技術核心素養[J].新課程(上),2019(02)
>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