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義
摘要:語言人與人之間思想感情以及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聽、說、讀、寫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聽說課在新目標英語教材的設計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聽說課設計的好,上得成功的話,就為語法課、閱讀課、甚至寫作課打下了牢固的基礎。而對于新目標英語教學來說,關鍵所在就是創建一種以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為目的的新型聽說教育模式,讓英語老師在英語聽說課的教學中,學模式,創新模式,打破模式,不要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讓我們的聽說課教學有型于無型,無型才是我們教學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語言;整合;聽說課;學以致用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上交流最廣泛的語言,和所有的語言一樣成為人與人之間思想感情以及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聽、說、‘讀、寫不可或缺的工具。從語言學習的規律來看,任何一種語言,有聲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應該把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
一、在說的方面采用形式多樣的生動有趣的課前交際
(1)free?talk: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可和學生作簡單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讓每組學生自己當小老師組織學生輪流進行課前小對話,達到原先課前復習的模式。在教師的啟動下和適當的引導下,學生自己通過小對話自然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上,這不失為一種輕松而有效的方法,很多課型都可用此法。
(2)自編短劇:學習要“學以致用”,而英語的學習更是如此。我們要讓學生學了英語后,要會開口說英語。為此,我會不惜花費時間讓學生到臺前表演他們自編的課本劇。具體做法如下:我按座次同桌輪流登臺表演,或者他們再邀請別的兩三個同學一起,表演他們課前已編排好的短劇,劇情可依照已學過的課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創設情景,但是臺詞必需要運用已學過的句型。之所以這樣做,為了復習舊課,而這種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創造,是語言的活用,從而加深對新學內容的理解,最終達到“學以致用”。
(3)課前五分鐘演講:每次課前請一位學生背誦一篇文章(可以講一個故事、笑話等),要求聲音響亮、發音準確、速度適中,力求使大家都能夠理解。然后讓他提幾個和文章有關的問題,提問下面的學生。最后教師做簡要的總結,可進一步擴展話題,也可鼓勵表揚某些學生,或者針對文章內容教給學生一些課外知識,當然這對教師的要求就比較高了。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很大程度上,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
(4)小組合作表演: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兩至三人,進行課前表演。內容可由教師規定和某篇課文有關,也可自編。表演完以后,讓看的同學和表演的同學互相即興提問和回答或辯論。為更好地推動這一活動的展開,操作期間還需要時時總結,階段性地評比出最佳話題、最佳表演、最佳辯手等,使活動效果更理想。分組表演用于課堂教學中也不失為一個增加學生語言實踐機會,提高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二、在單純的聽力訓練中容入說的內容
對于單純聽力訓練的材料,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增添一些說的訓練進去,或者把聽力材料中稍難的內容融入到說中,這樣學生都能說得出來,聽的時候就簡單多了。聽說結合進行練習,這樣對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會有一定的幫助。例如,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第四單元,Don’t?eat?in?class聽說課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處理的:
(1)1b聽力部分,這是一組單純的聽力訓練材料,編者之所以先安排將名字與違反的校規相關的數字搭配起來,我推測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聽課文中出現的語言目標,遵循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而我則認為倒過來較好,先對目標語言進行對話練習,熟知語言目標語言,這樣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然就接受了兩次同樣目標語言的聽力練習,也就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較難的聽力練習上兩次了。
(2)聽完以后,再讓學生看一個違反校規的視頻,首先讓學生在導學案上寫出視頻學生中違反的校規,然后讓學生兩人一組拓展練習下面的對話。
S1:Are?they?good?students?
S2:?No,?they?aren’t。
S1:What?rules?are?they?breaking?
S2:They?are?xxxing?xxx?in?the?class。
S1:Can?we?xxx?
S2:No,They?can’t,?So?Don’t?xxx?in?the?class?room?。But?they?can?xxx?in?the?dinning?hall。
(3)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需求,整合英語聽力,挑戰學生的聽力,因為對于有些學生,光吃書本是不夠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整合課外聽力材料,讓學生的聽力訓練更上一層樓。
三、報據聽說課的要求改變教學方法
英語《新目標)》教材在給我們提供語言訓練材料的同時,已把訓練方式設計在教材中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多老師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沒有新意,其實我們在處理教材的時侯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地改變訓練方式,使方法多樣化,避免枯燥的重復,或者增添活動的趣味性與適用性。以八年級下冊Unit5?What?were?you?doing when?the?rainstorm?came??Section?1a,2c為例:1a是圖片和短語搭配:Where?were?the?people?at?the?time?of?the?rainstorm?1b中的聽力任務為what?were?you?doing?when?the?rainstorm?came?我們可以整合1a和1b為一篇聽力材料,1a要求從老師自制的聽力材料中匹配好圖片,當然前提條件是學生已經在對話中充分體會到了現在進行時和過去進行時的區別于用法,再有機的把1b內容整合,這樣學生聽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學生完成1b也就順理成章了。
因為我覺得單獨完成1a,學生會出現聽覺枯燥并且有排斥的反應。所以我在讓學生完1a以后,根據所改的故事鏈任務,學生以每四人為一小組復述所設情景中的對話,每人說一句,根據在聽的過程中捕捉到的信息,把2b里的材料用句子串起來,寫在紙上。最后,由其中幾組匯報結果。這種設計避免了教學方法上的單一性,增添了教與學中的趣味性。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在學生說之前教師可以給一些提示,讓學生對這一事件過程更清楚些,說起來就會容易一點。再有不管學生說多少,正確度有多高,教師都應該給予過程性的肯定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總之,聽和說是貫穿于人們整個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的交流方式。教師要潛心挖掘教材的內容,從課文情景中取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營造一個真實的氛圍,使其在一種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到真正的語義,真實的語感,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學習中進行逼真的感情、思想、語言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從事語言教學的教師,我們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技能為主要目標。潛心研究教材提供的聽說訓練內容,靈活處理,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法,激活教材,激活學生的學習情趣,真正讓語言教學起到為交際服務的作用,上好聽說課,讓聽說課真正為閱讀課、語法課、寫作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