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生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要求越來越嚴格,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再用灌輸指導的辦法是不行的,必須通過教學內容的補充、教學流程的簡化、教學方向的調整等,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生活素材促進他們動手動腦能力的綜合發展,在和諧互動關系的影響下,各項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顯得高效。本文具體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素材的應用,旨在培育出更多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繼而揭開素質教育的嶄新篇章。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活素材;應用分析;研究
引言:
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學習抽象的、系統的物理知識時,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加之自學能力不強、探究熱情不高、方法掌握不熟練等,學科成績的進步空間就十分有限。新形勢下,初中物理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模式重構與教學資源整合上下功夫,把生活素材引入課堂,給予學生們自主分析、獨立思考的時間,鼓勵他們朝著正確方向突破自我,最終便可達到以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一、利用生活材料,做好新課導入
導入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前導入的效果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必須引起物理教師們的特別關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主要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新穎的導入方案,確保學生短時間內能夠集中注意力,自覺融入情境之中,發現物理學科的魅力所在[1]。另外,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引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不讓教學失去樂趣,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導入工作才有可能獲得意外驚喜。例如:教師可通過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材料來導入新課。學習《光的折射》知識的時候,筆者將一個盛水的碗帶入教室,將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讓學生觀察,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向上彎折了?”而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光的折射的概念,以此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它能串聯起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課堂教學,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尋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從而開啟靈動的課堂。
二、運用生活用品,豐富學生知識
將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拿到課堂上輔助教學,既可以起到豐富教學內容的作用,又可以拉近學生生活與物理知識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2]。例如: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內容時,就可以利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紙杯。讓學生課前準備好兩個紙杯,并在紙杯底部穿孔系上細線,分別讓兩個學生拿著紙杯站在將細線正好拉直的位置,試著對著紙杯說話,看一看會出現什么現象。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拉直紙杯就能“打電話”的體驗讓學生都感到非常有趣,這時教師再進行“聲音是通過介質傳播”知識內容的教學,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再如:學習《壓強》中的《大氣壓強》知識時,可以利用我們生活常見的玻璃杯和撲克牌來為學生展示大氣壓強的存在。教師先將玻璃杯中裝滿清水,再用一張撲克牌蓋在杯口(撲克牌面積要大于杯口),教師這時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我們把杯子倒過來,會出現什么景象呢?”學生紛紛回答說水會灑出來,這時教師迅速將杯子倒置,學生們會發現水并沒有灑出來,而是被撲克牌給擋住了,學生的求知興趣被激發出來,小小的生活用品不僅為學生證明了物理問題,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如此教師接下來的授課將會更加順利。
三、自制生活道具,活躍課堂氛圍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制生活道具是對生活素材的有效應用,這種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還有效豐富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電學》章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拿出一個車子模型,并提出問題:車子是靠什么發動的?學生回答:驅動。同學們能夠用驅動制作小玩具嗎?通過這個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在小組內利用電池,電線和馬達開始制作玩具,有的小組制作了小風扇,有的小組制作了小汽車,原理都是利用電能驅動馬達產生動力。在自制生活道具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展開生活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物理知識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又回歸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實踐活動,通過實驗來掌握新知[3]。例如:在進行《物態變化》這一章節的講解時,教師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到固體、液體、氣體的相互轉化,不妨鼓勵學生在課前進行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第一步,學生將水凍成冰,感受到物體由液體變成固體的過程;第二步,學生對冰進行融化加熱,感受到固體變成氣體的變化過程。學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較為清晰地觀察到物體的變化過程,從而能更好地進行物理學習,對于物理知識也會了解得更加深入透徹。教師只有將物理教學課堂中所展現出來的物理知識充分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使得學生對物理教學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才能避免走入“滿堂灌”的誤區,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逐步學到、學會物理知識。教師教授物理的地點并不僅僅局限于物理教學課堂,例如:學生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一課時,想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記住其中的原理,教師可在晴朗的午后,將學生帶到樹蔭下,觀察陽光透過樹葉投射到地面上的影像,并且向學生提問:“為什么陽光會在地面上形成不同形狀的光斑”,“光斑為什么會形成”,“如果我們對樹葉之間的縫隙進行改變、地面上的光斑是否會進行相應的改變”。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積極思考,會更好地了解到光的直線傳播以及小孔成像的原理,從而更好地進行物理學習。
結束語:
總而言之,物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生活素材,有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魅力。從而不斷提升初中生的物理學習效率,進而有效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多海.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素材的應用和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50-51.
[2]徐洋洋.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引用生活素材的研究[J].新時代旬刊,2018(09)114-114.
[3]喬麗萍,張華.生活物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8(20)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