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瑋
摘要:單元整體教學是當前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在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 教師要樹立 “大語文” 的系統觀, 針對高年級學生和人教版教材的特點, 有效整合內容和時間資源, 從宏觀的角度關注語文學習的普遍聯系和內在規律, 采取關聯、 高效的方法組織實施教學, 確保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 圍繞主題、 引導歸納, 有效激發學習動機
1. 營造氛圍。
學習的情境與生活的體驗越相似, 越有利于知識的提取與運用。 在組織學生認真完成預習任務的基礎上, 教師要圍繞教育主題, 及時引入、 搭建、 創造生動的場景, 營造反映單元主題的濃厚氛圍, 引起學生情感體驗, 從而幫助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從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單元的主題。 以人教版教材 “父母之愛” 這一單元主題為例, 首先組織學生談談對自己父母的印象。接著引導學生回憶父母對自己的辛勤付出, 由這個情感場景出發, 自然過渡到 《慈母情深》 等課文的學習中。然后通過對單元內課文所描述的不同方式的父母之愛進行對比分析, 解決課時重難點。 最后通過對情境的分析, 落實正確讀寫、 概括理解大意的目標。
2. 多重渲染。
注重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新知識。 通過對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 與預習時相比, 學生朗讀、 識記詞語的準確度、 熟練度以及寫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內容上先對前幾課時進行延伸、 拔高, 接著再引入本課時的主題場景, 并通過課堂上學生 “小話劇” 角色的創設, 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 在此基礎上, 教師有目的、 有選擇地給學生布置課后的調研、分析任務, 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語文教學的深刻意義和主旨。
3. 形成共鳴。
教師要善于把握授課時機, 結合學生特點和學習內容掌握程度, 選擇幾個關鍵的問題, 安排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在大部分學生達成共識, 有了思想共鳴時, 教師應及時歸納總結主題。 歸納的過程主要是對比, 教師在對比中教, 學生在對比中學, 師生在對比中共同領悟單元主題與單元課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 這是一種高級思維形式, 有益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閱讀理解能力。
二、 科學整合、 有機結合, 充分提高課堂效率
1. 精讀和略讀巧妙結合。
精讀課文是學生學習的主戰場, 發揮教授知識和技能的主要功能, 而略讀課文主要是輔助完成精讀課文的各項教學目標并應用知識技能。 在單元主題教學中, 教師要善于尋找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之間的契合點, 在教學中要將引導和放手相結合, 讓學生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和能力運用于略讀課文, 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通過比較單元課文在思想表達和寫作方法上的異同, 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 并對課文抓住環境、 人物、 言行等描寫來表現人物思想、情感、 精神的表達方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掌握。
2. 深度挖掘教材, 整合同類課文。
對教材內容和體裁相似點深刻挖掘、 尋找規律,這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人教版教材每組課文之間聯系比較密切, 有的是主題相同, 有的是結構相似,有的是閱讀策略相似。 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整體預習、 對比評價、 研究教材、 發現規律、 歸納總結,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和運用水平。 在科學整合中深化思維, 逐漸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理念的束縛, 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入情入境, 收獲豐厚。
3. 閱讀、 口語、 習作三合一
“打包培養”,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 2011 年版)》 (以下簡
稱 《語文課程標準》) 指出: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 實踐性課程。 語文學科的本質在于其應用性, 根本任務應致力于培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閱讀與語言表達、 作文寫作的整合, 讓三者互相促進、 互相提高。 人教版教材
在每組課文的學習內容中都安排有語言表達和寫作訓練, 在組織學生閱讀的時候, 要注重在閱讀中為表達和寫作打基礎。 通過閱讀, 開闊思路, 豐富詞匯, 積累寫作材料, 進而讓閱讀、 口語表達和寫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三、 循環滲透、 形成一體, 不斷鞏固提升學生能力素質
1. 加強延伸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積累和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是提升語文素養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 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作了規定, 鼓勵學生多讀書、 讀好書, 廣泛涉獵國內外名著。 為此, 語文教師在完成課內閱讀的同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引入適當比例的課外閱讀。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這兩方面要相互促進, 有機銜接。通過課外閱讀, 開闊視野, 積累文化知識, 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和興趣。
2. 重視語文實踐活動。
課堂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踐, 語文實際運用能力其實也是對課堂學習的直接檢驗。 學校和教師要對語文實踐活動有一個較高的認識, 有條件的學校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以語文知識和國學為主題的課外實踐活動, 通過實踐來進一步堅定學生對語文知識和國學的熱愛。 此
外, 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新內容, 反映了我國語文教學改革越來越重視語文的實踐應用。 而語文實踐活動融匯了聽、 說、 讀、 寫的語文綜合能力訓練, 體現了單元學習內容的高度整合, 實踐活動開展的情況影響著后續的口語交際展示和寫作訓練, 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強整合意識。
3. 促進課內外良性循環。
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 筆者通過精心設計、 科學組織, 讓學生對單元整組文章進行預習, 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比較、 歸納。 學生在課后圍繞單元的主題多方搜集相關資料, 學習小組還經常進行討論交流。 這些課內外的學習活動通過有機、 有序的結合, 達到了互相促進、 整體提高、 良性循環的效果。 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內外各項學習活動的熏陶下,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同時, 課外閱讀和綜合性語文學習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源, 學生學習的途徑更加多樣化。 利用語文關注生活, 在生活中實踐語文,課堂內外的這種融合起到了良性循環的作用。
總之, 無論采取何種策略開展教學, 教師具有整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教師具備了語文教學的系統觀、 大局觀, 從整體上把握單元教學的主旨, 引領學生分析比較, 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