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織星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品味詩歌 方略解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2-085-01
“志”,就是詩歌的思想內容、情感意蘊;就是通常說的詩歌的主旨,作者所表達的“本意”。“逆志”就是探求詩歌的主旨,理解、體會、品味作者創作的本意,推測作者的情緒狀態、情感心理、思想意趣、理想品格等等。“以意逆志”的重點在于對“意”的揣摩與把握。在詩歌欣賞中,“意”基本上可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詩人提供給讀者的文辭之意,二是讀者之意,即讀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切身體會、主觀感受。
品讀詩歌文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品讀詩題。題目往往揭示詩歌的內容和題材。例如杜甫的《蜀相》,標題就告訴我們,本詩重在寫諸葛亮其人,而非“武候祠”。又如陸游的《書憤》,標題透露出本詩要抒發的是一種痛心疾首的憤激之情。
二、品味詩中極富個性的措辭。陸游的《好事近》下片中有“明日又乘風去,任江南江北”的句子。“乘風去”、“任”等詞,寫得極富個性,表現了作者“隨風飄蕩,隨遇自適,處處為家”的曠達情懷。《蜀相》首句曰“丞相祠堂”,其實錦官城外的那座祠堂叫“諸葛武候祠”,而杜甫謂之“丞相祠堂”,這是值得深味的。
三、品讀感情色彩濃烈的文辭。詩人筆端的世界,是詩人由內而外感受到的世界,一草一木皆染上了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那些表現詩人主觀感受的字詞,自然會泄露詩人內心的秘密。例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其中的“寒”字寫的是彌漫在江面的煙雨之寒,這又何嘗不是彌漫在離人心頭的離愁之寒呢?再說楚山之“孤”,詩人未見楚山昂首矗立之雄姿,卻只覺它孤峙江邊,形單影只,這恰似詩人在送別朋友之后,孤零零佇立江畔,空望流水的身影。楚山“孤”,實為詩人失友之孤。有些詩歌中表現主觀感情的字詞,正是詩眼所在,它是最能集中反映詩歌意旨的。例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迂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的“愁”字,就是全詩的“詩眼”,我們在品讀時必須要抓住。
四、品讀典故。無論是化用前人詩句,還是引用歷史人物故事,都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途徑。了解典故本身不是我們閱讀的重點,分析體會作者運用典故的目的用意,才是我們必須弄清楚地。例如,陸游在《書憤》中引用“塞上長城”的典故,目的是為了表現自己曾經立下抗擊金兵,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壯志。曾經的壯懷激烈、豪情萬丈與眼前的衰鬢先斑、壯志難酬形成鮮明對比。這深沉的怨憤,確非一般的懷才不遇可比。
五、品析形象。
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有物象和人物形象兩種。
1.物象是指融入了詩人情感的景物,即意象。幾千年的積淀,許多物象在古詩中有了比較固定的意義。例如“柳”象征離別,“雁”勾人思念,抓住詩人所選取、描寫的物象,反復揣摩,才可以觸及詩心。
例如在《湘夫人》中,詩人大量運用芳草、香花一類意象,象荷葉、蓀草、芳椒、蘭桂、等等。這一大串的芳香、潔凈、美麗的物象讓人聯想到湘君求娶湘夫人的美好愿望和癡狂深情。透過這些美麗的意象,我們看到的是湘君執著追求理想愛情的美好心靈。
有些詩人描寫物象的角度很獨特,例如蘇軾的《題西林石壁》,他沒有寫山之高大險峻,而是描寫人們看山獲得的不同印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的視角,表現的是一種哲思理趣。
2.人物形象。古詩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時只是一個神態,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但這恰恰是詩人情緒、情感、思想的呈現。唐人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新婦初見公婆之前的微妙心理。結合詩歌的標題,我們不難品出,作者要表現的,其實是他自己考試前的那種期待和不安的心情。
當然以上所談的幾個方面,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大家品讀一首詩歌,應從作品的整體出發,多方面地品讀,才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旨意。
另外,“以意逆志”之“意”,還指讀者之意。
讀者自己的生活經驗、切身體會、主觀感受對欣賞古詩也是很有幫助的。我們讀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讀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時,回想一下:與摯友離別時,你可曾拉著朋友的手勸他再多坐一會,再多說一會知心話呢?母親送你遠行時,她是否曾嘮叨過這樣的話語——“到了那邊,就只有你一個人了,你要好好地照顧自己”。推已及人,你就可以理解王維對元二的那份深情了。
欣賞詩歌、品讀詩文,有時會不自覺地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是讀者之“意”與詩人之“志”若合一契的表現。可以說這是品讀詩文的最佳的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