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莎莉




【關鍵詞】 ?民族地區 高中新生 心理健康問題 成因
【中圖分類號】 ?G635.5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4-186-0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且多為留守學生。由于生活習俗、環境的差異導致學生進入高中后難以融入新的集體,容易在高一階段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對此,特別需要對高中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一、薄弱學校高中新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調查
如圖3、圖4所示:城鎮籍與農村籍學生進入高中時心理適應分層明顯,都出現兩個極端但占少數:一是具有較高的自我調適能力,一是自我調適能力弱,任不適狀態的發展。而處于中間層次,即有時能進行良好的自我調適,有時不能的則占據大多數。此外,重點班的學生比普通班的學生更易感到心理不適,但自我調節的能力明顯高出普通班的學生。
如圖5所示:以自卑、孤獨、焦慮、偏激、狹隘、嫉妒、早戀、逆反心理、其他等為主要心理指標對高中新生進行心理檢測時,發現:超過75%的同學存在著焦慮的情緒;超過50%的同學存在著嫉妒的心理。自卑、孤獨、逆反心理、偏激、嫉妒、早戀及其他在高中新生心理不適表現中按降序排列。由此,不難得出,高中新生心理不適的表現眾多,但主要以情緒焦慮、嫉妒心理為主。
如圖6所示:通過對高中新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四個主要維度即學習、人際關系、生活及危機事件的調查中,發現:高中新生對人際關系的擔憂和存在發展人際關系障礙的心理不適占比超過70%,是高中新生首要的心理不適癥狀。其次為學習,主要表現為考試失敗與對考學的壓力;再次為生活,這里的表現有二:一是留守家庭學生和離異家庭學生(及父母雙方均去世或一方去世的學生)需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家庭生活責任,如周末必須參與重要的農事活動等。二是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學生對家庭和諧關系的向往。最后為危機事件,這主要表現為對自己不自信。
二、薄弱學校高中新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高中新生在心理調適方面存在著多方問題,相應的,在原因上也表現出多樣,但值得注意的,這多樣的原因在實質上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響的。具體來看,其原因主要包括:
首先看,學生方面,其原因有三:一是學生自身在性格上存在缺失,導致了其人際關系差,同時增添了人際交往的困難。此外,也因為性格上的缺失,致使其產生了多樣的心理困惑,難以實現自身的和解。二是學生對心理調適的理論、方法掌握不夠,存在短板。在出現心理問題時難以做到有效的自我調適。三是學生參加的各項活動的結果,即成功與否。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重大影響。此外,不能忽視的,高中新生作為能夠獨立思考的群體,他們可能把自我進行隱藏,不讓外人看透他的心理狀況,這必須要進行有效的引導,使他能最大程度的真實的自我呈現。 其次看,學校方面,其原因關鍵有二:第一、學校與老師多關注學生的升學率,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離不開外在的制度考核機制,以“績效”貫穿于整個高中教學。第二、學校缺少用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工程的專項資金,由此難以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水平、運作協和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
最后看,家庭方面,在家庭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家庭成員的自身素質有著極大的關聯。經調查發現,超過80%的學生家長學歷低,未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對學生心理調適的認識存在不足。此外,出于生計和為學生提供教育的壓力,家庭成員必須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這共同導致了家庭在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這一環節上存在缺失。
針對薄弱民族地區高中新生的心理調適,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學生,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核心,以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為重點,以形式多樣、積極向上的活動為載體,立足實際,突出特色,讓高中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視心理沖突,不僅能盡快適應新環境,而且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同時,針對薄弱民族高中的新生心理調適工作還應做到制度為保障、以咨詢為基礎、以課程為依托、以活動為載體,力求從各方面入手,幫助高中新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針對研究中發現的問題和筆者實際工作經驗,本課題為做好薄弱民族地區新生的心理調適工作提出以上幾點建議。
[ 參 ?考 ?文 ?獻 ]
[1]井麗娟.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和建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1):51-53.
[2]張澤宇,張澤宇,張澤宇.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措施[J].中外交流,2018,(28):109.
[3]徐雪梅.當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咨詢,2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