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穎
摘要:初中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度,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這對初中數學教師對教材的解析能力,教學方法的掌握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了解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多元教學;初中數學;有效策略
與小學數學具有明顯不同的是,初中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實際的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雖然想學好數學,但是由于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從而造成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嚴重挫傷他們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適應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增強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一、教學自主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
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地充當學生的“陪練”,給與學生更為自主的學習空間,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對數學知識進行自學,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與此同時,初中數學教師應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開展授課,提升初中生的課堂參與度,獲得良好的初中數學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一元二次方程”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特點,提升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掌握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探究。首先,劃分小組。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考慮學生的性格以及他們的學習水平進行分組,在組中設置記錄員、小組長、發言員和副組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創設合作任務。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出設如下的數學探究任務:你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判斷一個式子是否為“一元二次方程”?再次,巡場觀察。為了保證一元二次方程教學高效進行,教師可以時時關注學生的討論動態,并適時地對卡殼小組進行協助,激發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判斷的興趣。最后,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小陳積極地舉手說:“滿足二元一次方程的條件為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經過整理可以轉化成ax2+bx+c=0,其中必須保證a不能和0相等。”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創設自主化的教學環境,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構成特點,在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力。
二、教學探究化,提升知識運用靈活性
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創設開放性的試題,讓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解題,提升他們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講授完整章知識后,開展探究性的教學,從而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數學習題進行解析,培養學生形成相對完善的數學解題體系,增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講授“解一元二次方程”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數學教師創設如下的題目,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解答。X2+6x=16,求未知數x是否有解?給出相應的理由。注:初中數學教師可以盡可能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答。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你們可以從本章所講的內容進行探析。”在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可以針對性的提問。小冉積極地舉手說:“我發現每一種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都可以用到解答這道題中。首先通過判別式判斷出這個式子有解,且有兩個不同的解。其次,運用三種方法進行解答。第一種方法:因式分解法。我將這個式子轉化成X2+6x-16=0,即(x-2)(x+8)=0,得到2和-8兩個解。第二種方法,配方法。在式子的兩邊分別加9,得到如下的式子:(x+3)2=25,同樣得到上述兩個解。第三種方法,公式法。我仍舊會得出上面的答案。”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創設開放性的試題,并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提升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微課化,增強數學教學針對性
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課,并在開課前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他們時間和學習習慣進行學習,提升學生掌握初中數學知識的效率。與此同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地向教師匯報。教師可以針對統計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增強初中數學教與學的針對性。
例如,在講授“二次函數圖形與性質”這部分內容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將本節內容制作成微課,并在課前發送學生,讓學生在課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吸收。通過對學生數學問題的統計,初中數學教師發現學生對于二次函數中的系數越大,二次函數開口越大這一數學知識的理解存在問題。教師可以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讓學生依次帶入相應的數字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初中數學教師通過運用微課教學,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目的性,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增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基點,并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從而探究出符合學生學習最近區域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數學思想,提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平煥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9(21)
[2]何志平.基于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