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靚
摘 要: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字計算的敏感度,使學生能夠更準確、迅速、靈活地掌握計算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反思能力,文章提出了在數學活動理念的引領下,注重練習題型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開展活動化計算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計算的快樂,在活動中生成計算方法和技巧;創設有趣數學問題情境,感受計算教學的樂趣;“從做中學”理論出發,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探究過程,促進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體驗與感悟,提高數學思維能力。這些計算教學策略對于一線數學教師開展計算教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 數學活動? 計算教學
“作為活動的數學”是一種動態的數學,它既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的教學,它讓學生從問題的結論出發,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思考,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不只是一個接受者——去復制別人的東西。但縱觀我校數學教學課堂,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陳舊落后,還屬于“現成的數學”的教學,計算教學模式仍延續著“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發揮,對知識掌握不牢固,計算教學效率低下。如何既把新課程理念落實到計算教學課堂,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業成績,這是我們廣大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所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就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希望對廣大教育同仁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計算興趣
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而且我們新課標下的每一課教材都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生活情境來引入新課。教師要認真挖掘身邊的有趣生活教學資源,在課的一開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
【案例】《小數乘以整數》新授課教學
教師調整了教材中的內容,立足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尋找素材。教師首先讓學生出示課前布置的綜合活動任務——調查當地的蔬菜價格:西紅柿每千克3.2元,土豆每千克3.7元,黃瓜每千克4.5元,讓學生根據調查的價格情況,各買4斤,需要多少元?
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可以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的興趣。
二、開展游戲教學,在快樂中培養計算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喜歡參與各種游戲活動,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于樂,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為了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我在講授《小數的加減法》教學中創設了購買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購買套餐的數學游戲活動,經歷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過程,同時也通過該游戲活動讓學生掌握了小數的加減運算法則。另外,游戲活動中滲透著教師結合教學的內容設計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比如“開火車”的游戲——看誰把火車開得更遠;比一比,拼一拼——看誰得到勝利的小紅花、找朋友、對口令、搶答等。
雖然看似簡單的一個小游戲,但教師就巧妙利用了小學生都有一顆爭強好勝的心,從而使這樣的小活動每次都精彩激烈。除此之外,教師還開展搶答、開小火車、闖關等小學生特別喜歡的小游戲,還有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游戲活動。
三、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策略
學生經常處于有趣的問題情境中,參與身臨其境的思維過程,對教學活動會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生活實際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所產生的認知沖突,創設一個問題情境,經常把學生引入一種參與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學生就會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渴求,從而激發出自主探索的沖動和熱情。
【案例】《合理存款》教學
這是一道六年級的“綜合與實踐”練習題。面對如何存款這一問題,教師提出“如何存款收益最大?”“定期存款按幾年期存比較合適?”“教育儲蓄存款和國債哪種更合算?”等問題,去刺激學生的思維,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接觸到了簡單的銀行存錢、取錢的知識,在這些基礎上,他們有了對更深知識探索的需求,所以這些問題能夠激發他們主動去學習知識的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到計算的樂趣。
四、學生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深入理解算理策略
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逐步發現算理,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算理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了計算的道理基礎上,“創造”出計算的方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扎扎實實地應用已有的知識領悟算理。
計算有一定的運算依據,每一步的運算都有內在的道理,這就是所謂的算理。比如:340是由3個百、4個十組成的,350是由3個百和5個十組成的,所以先把4個十與5個十相加得9個十,再把3個百與3個百相加得6個百,最后把6個百、9個十合并得690,這就是算理。當對學生這樣練習多了,逐漸就會發現一個規律:個位數必須與個位數直接相加、十位數必須與十位數直接相加、百位數必須與百位數直接相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最后再把幾個得數合并,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算理的過程。學生只有在理解了計算的道理基礎上,才能“創造”出計算的方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扎扎實實地應用已有的知識領悟算理。
【案例】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13×3題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計算13×3呢?
教學目的:使學生明白13是由1個十和3個一組成的,可以把13×3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乘法計算:先算3個10是多少,再算3個3是多少,最后把兩次算的得數合并起來,寫成的算式是:10×3=30,3×3=9,30+9=39。
(其實這是口算的方法,但口算的過程體現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在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教師的引導不能結束,還應該繼續引導)
教師:計算13×3要寫出三個算式,可以簡化一下嗎?怎么簡化呢?(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伴交流得出更簡捷的計算方法)
學生:先算3×3=9,在個位上寫上9,再算10×3=30,在十位上寫3、個位上寫0,最后再把9和30加起來等于39。
(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思考)
教師:還能再簡化嗎?
通過師生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加號可以省略,還可以把9個一與3個十直接合并,優化成簡化豎式。
在教計算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聯系身邊具體事物,有效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再通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形式,扎實理解算理。
“問泉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碧嵘龑W生計算能力的源頭就是各種數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們要徹底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給學生創造更大的學習空間,努力挖掘學生的計算能力提升之源。豐富數學計算教學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崔丁今.小學數學PBL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研究[M].延邊大學,2014.38-46.
[2]李紹元.如何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 中國校外教育,2015(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