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瓊仙
【摘要】? 寓言在小學教材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一般比較短小,寓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的,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被人盛譽為“理智的詩”、“是穿著外衣的真理。”別林斯基曾說過:“語言不是寓喻,也不應當是寓喻的。如果他是好的、詩體的寓言的話,它應當是有人物、有典型性格的小故事或小戲劇,而這些任務和性格都是用詩歌描寫的。”引導學生領悟寓意是小學階段寓言教學的重難點。本文就從如何引導學生,脫掉寓言的“外衣”,領悟其中的寓意進行論述。
【關鍵詞】? 寓言 故事 形象 寓意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0-116-020
寓言在小學教材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一般比較短小,寓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的,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被人盛譽為“理智的詩”、“是穿著外衣的真理。”法國寓言詩人讓·德·拉·封丹形象地詮釋了寓言:“一個寓言可以分為身體和靈魂兩個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體,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靈魂。”
一、準確把握語言重難點
寓言就是把一種道理寄托在短小的故事里,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的,讓讀者從中獲得教益。“寓”是“寄托”的意思。因此,引導學生正確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學的核心。所以,在寓言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寓言故事的分析,去揭示和領悟寓言的“真理”。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層層剝去寓言“外衣”,讓“真理”見諸于世呢?我們必須要把握好寓言故事和寓意。
二、把握好寓言故事和寓意
(一)理解內容,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學中,要把寓言的形象當作現實中真正發生的故事來講,而不是要把它看成是作者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是一種比喻,在孩子們充分感知故事,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再揭示寓意。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直接提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而是要孩子們反復朗讀故事,感知故事人物形象,激起情感,進而對人物形象產生疑惑,產生聯想。
以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揠苗助長》為例:如果我們一開始提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孩子們可能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有。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題目,接著讓學生閱讀寓言,再回頭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孩子們通過閱讀故事,很高興地發現自己能用自己的話正確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是把禾苗往高處拔,幫助禾苗成長。接著拋出問題:“為什么揠苗”,“怎樣揠苗”,“結果如何”。孩子們在任務的驅使下,受故事情節吸引,投入到閱讀中,很快解決了問題,知道了故事的來龍去脈,初步認識到這個種田人的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在引導孩子弄清故事情節時,同時用“巴望”為切入點,抓住“天天、轉來轉去”等詞語,讓孩子體會種田人的焦急心情,正因為這種焦急的心情,只是他覺得“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這正是種田人的癥結。抓住“一邊喘氣一邊說”“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體會種田人的興奮和迫不及待的心情。抓住“筋疲力盡”一詞,讓孩子知道種田人很賣力,結合種田人的話語“沒白費”“長高了”,對比結局“禾苗都枯死了”,孩子們感受到種田人的這種勞動不僅僅是白費勁兒,他也是一個多么可笑的人,讓孩子感受人物形象。
通過了對故事的了解,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拋出問題:種田人的錯在哪里?孩子們就會回答“不能心急”“不能拔苗”。孩子們就會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急于求成會壞事”。接著問“為什么不能拔苗”,孩子就能根據自己的常識,知道禾苗的生長時有規律的,不能違反。
當然如果孩子們處于高年級,事物認知能力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可以直接提出諸如“寓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從寓言中你得到什么教訓?”的問題。
(二)多元解讀,體會寓意
寓言一般比較短小,寓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藝術形象是寓言的身體,寓意是寓言的靈魂。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問,讓學生答,讓學生論,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氣氛。教學寓言應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子,這些關鍵詞句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寓意)。在教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這篇寓言時,我讓學生抓住“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的結結實實的。”以及“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等句子的理解,讓學生體會養羊人兩次丟羊后心理和態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結果,體會養羊人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而且知道了改正后會有好的結果,自然而然得出寓意:一個人有了錯,只要認真改,就不算晚。
在語言的教學中,有些老師總擔心學生自己難“明理”,從而很少給學生機會去自己探究。有的老師怕學生談論過了,遠了,在課堂上完成不了任務,只要學生有不同的想法,馬上制止,結果造成學生的思維單一、死板,回答問題、思考問題是總擔心自己的想法與老師的有出入,從而失去了積極性。“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了打開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思維和探究學習,多元解讀文本。所以在學生得出寓意“一個人有了錯,只要認真改,就不算晚”后,為了打開孩子們的思維,我拋出了問題:如果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聽街坊的話,會有什么結果?為什么?孩子們很快就得到了“如果早點改正自己的錯誤,損失就會更少”的啟發。
在教《扁鵲見蔡桓公》時,學生總結出寓言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問題和缺點缺點,要像對待疾病一樣,絕不能諱疾忌醫,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于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對的意見。課文的寓意明了,但是單一。所以我在課堂上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扁鵲不逃走,結局將會如何?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當然,我們在讓學生進行縱向思維、多元解讀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保證學生的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不是一種胡思亂想,讓學生的理解更接近原著的寓意,有積極意義。這樣就能夠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說寫結合,運用延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由此可見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寓言教學中,我們也應該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寓言故事一般短小明晰,容易模仿學習,寓言的本體是生動的故事,寓言的寓意是與故事緊密結合的,藏于故事中,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而寓言的基本材料來源于生活,豐富多樣。所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要用心,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去留意動植物,留意身邊人們的一言一行,從中找出寫作亮點。同時讓學生抓住語言的最大特點——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來進行創作。通過了點撥,我班學生寫出了不少寓意深刻的寓言。
如《蒼蠅與蜜蜂》:
一只勤勞的小蜜蜂到花叢中采蜜,蜜香引來了一只饑餓的蒼蠅。蒼蠅趁蜜蜂不注意時,偷偷吸吮著蜜蜂籃子里的蜂蜜。蜂蜜實在是太美味了,蒼蠅舍不得離開,不停地偷吃香甜的蜂蜜。眼看蜂蜜已經所剩無幾了,就在這時,由于蒼蠅吃得太急,不小心把手和腳都黏住了,它飛不起來,也動彈不得了。蒼蠅大喊著救命,懇求蜜蜂來救它。蜜蜂生氣地說:“你偷吃了我半天的成果,還要我來救你?”蜜蜂丟下籃子就飛走了。蒼蠅無法動彈,被一個路過的農民踩死了。
偷取別人的勞動成果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總之,在寓言閱讀教學中, 教師應該重視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解讀,在課堂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感受形象,揭示寓意,同時要打開學生的思維,聯系生活,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小學語文寓言有效教學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19980)】
[ 參? 考? 文? 獻 ]
[1]曹麗娟.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型研究2016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劉荃.與想象隨行讓心靈歡歌——認識寓言編寫寓言(適合高年級)[J].語文教學通訊,2006,(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