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要:跨領域比較教學法既能夠讓學生明辨是非,發現事物的本質,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找出文章主旨,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跨領域;比較教學法;寫作能力
作家在作品中都善于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寫作主題,教師也會運用比較的方法為教學服務。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師愈會比較,就愈有益處。傳統的比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有意將不同的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通過縱橫、正反等對比,找出比較對象相似或不同之處,便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掌握的教學方法。但是,筆者所運用的跨領域比較教學法,是將語文知識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比較,這樣既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秩序,又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把各學科知識有機融人課堂,超越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將多領域的知識在一起比較,最終為語文教學服務。這也更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即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通過比較教學法,學會甄別
有比較才能鑒別,有鑒別才能發展。例如,在教學“名著推薦——《西游記》”時,筆者調查了學生對原著的閱讀情況:大部分學生只看過電視劇,只有少數學生看過原著,更少數的學生既看過電視劇,又看過原著。因此,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比較電視劇和閱讀原著的優、缺點,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調查詳情如下表所示。
通過比較,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雖然電視劇與原著都有故事情節、人物語言等,但是各方面差別都很大。雖然閱讀原著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它既能了解更多情節,又能深入揣摩人物的精神品質和性格特點,吸收作品中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更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有更多的提升。閱讀與影視的比較,讓學生更能明辨是非,鑒別優劣,發現閱讀的益處。
二、通過比較教學法,激發興趣
盧梭在《愛彌爾》中說過,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例如,在教學《為你打開一扇門》這篇課文時,作者寫道: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最形象的詮釋。這句話言簡意賅,但是學生卻不容易理解。為此,筆者特意查了“文學”的定義: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即使這樣,學生也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文學。為了讓學生明白語言文字與文學的差異,筆者啟發學生思考:普通事物和藝術照片之間有什么差異?藝術照片是被照事物通過攝影師的獨特眼光拍下,讓普通景物更形象、更有美感。這樣的照片是藝術。藝術的原體——語言文字、普通事物都是客觀現實。通過比較,學生懂得語言文字與文學的不同,文學比語言文字更生動、更優美,文學是藝術。
語文知識的教學與攝影藝術的比較,既讓教學淺顯易懂,又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和作品的鑒賞,給學生帶來審美享受。
三、通過比較教學法,發現主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通過白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例如,在教學《核舟記》這篇課文時,課前筆者讓學生先自學課文,然后根據內容畫出核舟、人和物。課堂上,筆者讓學生出示自己的畫作,并說說自己作畫時的感受。有的學生說:核舟的窗戶上寫那么多的字有些困難;有的學生說:核舟船頭要畫三個人物有點擁擠……接著,筆者讓學生找出核舟的原材料——“長曾不盈寸”的桃核,又讓學生找出桃核上刻的內容:五個人、八扇窗戶;竹篷、船槳、火爐、水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圖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個。最后,筆者讓學生將紙上的畫與“長曾不盈寸”的桃核比較,學生無不驚嘆我國古代微雕技藝的高超。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欣賞出核舟上的人和物都雕刻得細致逼真、栩栩如生,核舟確實是精美的藝術品,更驚嘆雕刻者“技亦靈怪矣哉”!比較讓學生理解了文章主旨,再現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文學藝術與繪畫藝術的比較,既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傳神,又讓學生更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為華夏文化魅力而感到自豪。
四、通過比較教學法,提升能力
在議論文的寫作教學中,筆者經常和學生說,寫議論文就如同做幾何證明題。觀點就是證明題的結論,論證的過程就是將幾何題給的已知條件合理地運用到證明的過程中,已知條件就是舉例論證,公理就是道理論證。論證的過程要合理嚴謹,步步為證明觀點服務。寫作教學與數學知識的比較,讓語文教學更簡單,讓偏愛理科的學生也能寫出議論文。
語文教學中跨領域比較法的運用,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理解課文,學會分析鑒賞,更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拓展知識面,相信學生在比較教學中會開出“別樣的紅花”。
參考文獻:
[1]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