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磊
摘要:閱讀是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終身學習成長的必備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應該充分利用多種介質的閱讀資源,達到大閱讀的效果,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進而提升思維品質。
關鍵詞:閱讀內容;閱讀評價;閱讀習慣
當今社會,閱讀量爆炸,閱讀群體擴大,閱讀程度、時間、速度、意義等都與傳統概念的閱讀意義不同。如何讓閱讀者品味作者思想,促進自身語言、思維與審美能力的發展,涵養剔透的靈性呢?其中,教師的針對性、建設性的閱讀指導尤為重要。
葉圣陶指出,閱讀的重點是自臻于通篇明曉看書,達到活讀書之境界。能讀而后用,除了傳統的理解性閱讀,還應培養解釋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等。閱讀的內容影響閱讀能否持久,閱讀的方法和評價體系影響閱讀效果。
一、群文閱讀內容的豐富化
多閱讀,方能更有創意,更自信,情感更充沛,尋找到信仰和精神支柱。
1.閱讀經典,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說過,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伊塔洛·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過,經典有一種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思鄉專題“月是故鄉明”中選了老舍的《想北平》、韓少功的《我心歸去》、曹文軒的《前方》、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主題雖然都為思鄉,但是經過比較閱讀,“故鄉”的內涵不盡一致,其不僅指人出生的地方,還可指一個人為之奮斗過的地方,進而還指人內心深處一種精神的期待式的歸屬。同主題的群文建構的大容量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面,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和深度閱讀能力。
2.多種途徑,縱深學生閱讀思維
群文閱讀媒介形式多樣,如通過物像、視頻、音頻、話劇、影視等方式呈現的閱讀資料都是群文閱讀包括的范圍。
學生因為對《鴻門宴》感興趣,將其改為話劇,這個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文言翻譯、人際關系的理解,還充分關注了話劇的特點,著重添加場景描述和人物的神態、動作等,其間學生閱讀了如老舍、莎士比亞等人的大量中外話劇作品。這種跨介質、跨文本形式的閱讀創作體驗,打通了閱讀和生活的壁壘,獲得了積極的建設性閱讀體驗。
閱讀經驗是動態發展的,筆者讓學生觀看由羅伯特·斯托姆伯格執導的《沉睡魔咒》。影片將原本邪惡象征的龍重新定義為保護愛的力量,引導學生思考此種現象是否與中國的國際地位有關。
3.處處留意,豐腴學生閱讀思想
閱讀的靈氣在于生活。葉圣陶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會活潑地流個不歇。如何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潛力,調動生命體驗,喚醒生活閱歷,需要引導學生更多地留意生活和自然。
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無言真摯的愛,如溫度剛好的牛奶、雨天替陌生人撐起的雨傘等。徐志摩說過,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人們看到“松”“竹”“梅”便會想到其堅韌的性格,讀及“垂柳”便會浮現難舍難分的場景。學生作為有心人,一樣可以發現別有韻味的美:無論是寒冬濕發末梢的冰凌柱,還是酷暑貼著西瓜皮的頑童。
二、閱讀評價方法的有效性
雖說開卷有益,但是為避免泛泛閱讀、低效閱讀甚至無效閱讀,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有效評價能夠促進閱讀走向更深處。
1.摘抄與品評
馬克思寫《資本論》前做的閱讀筆記達1500多種。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吸收內容,磨練出更好的原創思考。在摘抄中需要有對文本的“發現力”,發現文本中有張力的詞句、情感、邏輯、思想等。當然,在品評的過程中要將別人的經典變為“自己的經典”,還需要在閱讀中表現出“質疑力”。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產生“質疑力”不僅要有閱讀量和閱讀方法的積累,還需要在閱讀時放棄依賴思想,自發自覺地發問尋疑,批判性地、求證性地讀出深義和新意。
2.框架與導圖
理清文章或整本書的框架或思維導圖,有助于讀者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文本。此種方法在整本閱讀中效果尤其明顯:動態地把握人物的發展變化,情節跌宕起伏的原因,進而探索文本意蘊。例如,《老人與海》這篇課文,按照時間順序或人物關系整理思維導圖,清晰明了地呈現老人的硬漢精神,有助于讀者體會“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的主旨。
這種方法不僅便于學生準確、系統、深刻的把握文本,還要有利于他們養成宏觀閱讀的能力。
3.閱讀與寫作
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閱讀與寫作共同構建了一個人應有的語文素養。先讀,然后知大干世界之精彩;后寫,然后知自身之不足。這樣循環往復,以讀促寫,以寫引讀;以感性把握,以理性觀察。世界是靈動、活潑、彩色的。
閱讀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可以說是終身的學習過程。閱讀可以為生命播下生根發芽開花的種子,學生可以在閱讀中產生敬畏心和信仰心,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