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
摘 要:我國幅員遼闊,古遺址遍布全國各地,提倡古遺址保護與利用意義重大。加強古遺址保護與利用,應該理解其內涵和特征,正視當前存在的問題。同時要遵守生態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原則,構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模式。本文主要基于荊楚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展開研究,探討推進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相關工作,應該制定總規劃、選擇科學的發展模式、推動學術研究、開發文旅產業、塑造文化品牌。
關鍵詞:古遺址;保護;利用;探討
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古遺址,提倡對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意義重大。由于當前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古遺址保護與利用工作有逐漸被忽略的趨勢。如果人們因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造成了對古遺址的傷害,不僅是直接損害了古遺址的價值,也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傷害。目前,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在有些區域的貫徹和落實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操作不當、項目決策失誤等。因此,相關部門及人員應該針對古遺址的不同特點和不同狀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從而達到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目的[1]。
1 古遺址的含義和特征
古遺址一般是指古代人類進行各項活動所延續到當代且留有文化痕跡的場所、建筑等。就我國當前的古遺址的情況來看,主要具備三個顯著特征:一是全面,各個時代都相應留存一些古遺址,從距今200多萬年前到現在,包含新石器時代、各個朝代等都已經被發現有相應的遺址;二是數量多,全國各地都有相應的古遺址被發現,不僅種類非常豐富,而且數量龐大,遍及全國各地;三是種類齊全,比較常見的包括居住類、祭祀類、商貿類等,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在各個朝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不同特征和不同狀況[2]。
2 古遺址保護與利用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古遺址保護與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壓力。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化,導致部分古遺址面臨損壞的危機;二是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壓力。很多古遺址都開放旅游,頻繁的人類活動也給古遺址帶來了一些傷害;三是古遺址保護的資金投入有限。鑒于經濟形勢的影響,部分地區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四是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意識不高。部分人對于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不夠理解和重視,甚至還有些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不惜犧牲古遺址;五是狂熱的申遺浪潮給古遺址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利益的驅動導致個人非理性行為,使得古遺址遭受損壞。近年來,以上問題的影響越來越惡劣,有關部門引起重視,共同探討如何保護與利用古遺址。
3 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原則以及模式的構建
3.1 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原則
第一,生態性原則。通常來說,古遺址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程度會影響到周圍地區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也會反過來影響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程度。因此,二者不能割離開來,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應該遵循生態性原則,不能單獨強調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而應該將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情況進行融合[3]。
第二,合理性原則。所謂合理性是指在保護與利用古遺址的過程中,既要盡可能存留古遺址最初的布局和形態,也要考慮現代社會的需求。一方面,要對古遺址的原貌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劃和修整,盡可能保持其初始性;另一方面,要根據現代人的需求為古遺址添加一些活動區域,例如文化介紹區、商業街、公園等。應在保護古遺址的最大前提下將所在區域按照功能不同進行重新設計,提高古遺址的利用效率。
第三,整體性原則。對于很多古遺址而言,其價值的體現不只是通過特定的構成部分來體現的,而是整個區域各個構成要素共同構成古遺址的價值體。因此,現代化開發不能傷害古遺址本來的面目,要盡可能完整保留其呈現出來的狀態。決不允許出現片面追求利用價值而損害到古遺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3.2 構建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模式
3.2.1 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基本模式,也是最為多見的模式。遺址博物館通常包含了保護、展出、監護等諸多功能,其一般的操作模式有兩種:一是直接在遺址原地進行展出;二是在古遺址的旁邊修建現代化的博物館。兩種模式都會承擔保存遺址、展出文物、研究等方面的職能。當然遺址博物館一般適合于出土文物較多的古遺址,例如墓葬類遺址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3.2.2 遺址公園
遺址公園是將古遺址與周圍生態環境進行融合,既保留了古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突出古遺址的根本價值,也體現了現代娛樂、旅游等相關要素。一方面表達對歷史文化的緬懷,另一方面則是借用古遺址的輻射作用促進了周邊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優化。
3.2.3歷史文化旅游區
歷史文化旅游區一般規模較大,包含了上述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等形態,形成一定規模和面積的綜合性旅游區。這種綜合性的設計不僅促進了古遺址保護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也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3.2.4 生態農業觀光園
生態農業觀光園主要是針對地處農村地區的古遺址而設計的具有農業觀光功能和旅游娛樂功能的綜合性活動區域。一方面將保護古遺址提上日程,另一方面也合理開發了農村旅游資源,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
4 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策略
4.1 制定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總規劃
該規劃應該立足當地實際發展情況,以傳承與發展為中心,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將當地古遺址、生態環境及其現代化輔助設施和建筑等實現合理布局,推動古遺址保護與利用計劃的實施,保障工作的有序性和高質量。
4.2 建設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具體模式
根據當地古遺址的具體情況,選擇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歷史文化旅游區或者生態農業觀光園等類型,找到準確的定位。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古遺址項目,實現古遺址管理上的規范性和科學性。選擇合適的保護與利用模式,既要符合古遺址本身的特征,也要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
4.3 推進古遺址相關的學術研究
構建古遺址研究大課題,將考古、歷史、人文價值與現代科技進行有機結合,確定具體的研究項目,例如人類起源、文明進程、考古等。通過學術研究拓展古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以研究成果促進古遺址保護與利用工作。
4.4 塑造古遺址文化品牌
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將古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宣傳和推廣,塑造古遺址文化品牌,擴大影響力,推動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走出去”發展戰略,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彰顯我國古遺址的魅力與價值。
4.5 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
加強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還應該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打造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綜合發展。同時,要關注古遺址周圍地區發展狀況,以文化旅游帶動經濟發展,打好脫貧攻堅戰。鼓勵以當地古遺址文化為核心開發旅游產品,促進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應該進一步落實文化旅游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將古遺址保護與利用落到實處,發展衍生產業,例如休閑農業、健康養生基地、特色小鎮等,全方位挖掘古遺址的文旅價值。
5 結語
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仍然需要引起重視。如果因為工作疏忽或者觀念的淡化使得古遺址遭受難以復原的損害,那就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初衷。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古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一方面保護古遺址不受傷害,保留其完整性和真實性;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開發適合古遺址實際情況的相關文旅產業。
參考文獻:
[1]王維坤. 重視遺址保護 合理發掘利用[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08(006).
[2]高玉寶.我國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相關問題的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3):33-34.
[3]張永銘,次旺.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公眾參與機制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05):40-42.
[4]趙作珍.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研究[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2(04):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