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摘 要: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社會轉型對高職人才要求的變化,都推動了高職教育不僅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性的技能人才,還應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德育教育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音樂教育成為了高職院校開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育品質的重要形式,以音樂作為高職院校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發揮音樂在德育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是一種獨特且有效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高職音樂;音樂教育;德育功能
一、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項內容,其中的思想教育是首要的,是整個德育教育內容的基礎和根本,為高職學生樹立和形成正確的三觀奠定基礎;政治教育在于使高職生形成正確的、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觀念,堅持堅定的信念和正確的政治信仰,價值取向正確;道德教育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擁有良好的道德習慣。非音樂類的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的音樂教育,更側重指公共藝術教育。
德育教育和音樂的公共藝術教育主要重視人的精神層面,更體現主觀性的認識和教育,是大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具體表現為人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鼓勵人們追求真善美。中國古代把音樂同倫理道德等同起來,使音樂成為國家秩序和人性向善的象征。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在著作《禮記.樂記》中很早就提出:“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其深意便是把道德品格的教育和塑造作為人類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最高端部分,而音樂則有助于其人類道德品格的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復興時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無論在思維能力方面,還是在思想和人性方面,出現了一批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歷史巨人,我們當下這個時代也是一個需要巨人并且能產生巨人的時代,這正是大學的歷史使命。”可以看出藝術對于現代素質教育的作用,以及素質教育是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和需要。作為對素質教育起重要作用的音樂教育,對于高職學生內心的和精神的世界有著潛移默化地深入影響,更有利于學生形成時代道德風尚,友善而充實的內心和情感,建立起對社會和所處環境真善美的情感認知。以職業技術為專業的高職學生,通過音樂這門藝術教育課程,可以更好地啟發內心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責任擔當和精神內涵,學到 ? 與環境、與自然、與人等和諧相處的能力。
二、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特性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在本質上與德育教育相一致。音樂教育的預作用發揮,主要是通過音樂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和文化,給聆聽者帶來情感觸動和共鳴,從而實現德育教育。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的區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說教進行德育教育,而音樂教育時通過音樂的旋律在潛移默化中對提升人們的道德情操。
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策劃》之中,國家教育部提出實施美育教育的關鍵途徑和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一中的音樂教育,其德育功能作用就是通過音樂進行德育滲透,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對高職學生情感、思想的強烈感染,陶冶他們的情操。現階段,在高職音樂教育之中,音樂教育屬于“隱性教育”,“隱性教育”,的特點就是以情動人而不是通過說理等方式實現教育目的。特別是在目前社會轉型的時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受到物質利的影響逐漸減少,感情的貧乏會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音樂教育能夠十分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將審美情感內化為道德情感。
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德育與藝術可互為相輔,藝術可以使德育更具象,帶來更多思考,有情感和道德作為基礎和支撐的藝術才能夠持久發展。“音樂藝術與德育的共同之處在于,兩者都可以成為對人類精神生活展現與衡量的價值標桿,但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著眼的出發點不同,德育求善追求心靈之善之美,藝術求美,追求自然之美,世界之美。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關系千絲萬縷,至善至美是最高的追求,美的本質在于求善,善是美的最高追求和靈魂。在藝術的角度來看,德育需要藝術的滋養和潤澤方顯其價值;在倫理的角度來審時,藝術的發展同樣需要道德的基礎和支撐方能久遠。”
(一)高職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在于既可以弘揚中國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高職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著中華民族最為優良的精神和傳統,也是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頑強生息延續不斷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音樂作品《松花江上》是一首張寒暉在1935創作的抗日歌曲,歌曲以東北人民和軍隊的悲慘流亡為背景依據,用充滿堅強而激昂的音樂旋律,喚起人們對日本侵略者的奮起抵抗,充滿力量和希望的保家衛國抗爭到底。歌曲激情高昂的旋律,人們在欣賞和演奏時,一種言不由衷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激發了自己的愛國斗志,為了祖國和人民而浴血奮戰,瞬間集愛國情感、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于一體,激發出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時代的使命感,從音樂中產生共鳴,產生革命斗志。音樂不僅可以激發人的情感和斗志,內化為人的情感,人與人產生共鳴,還能無形地在長期熏陶中提升人們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遠比單純的理論說教更深入人心,激發人們進取和奮斗,助推高尚道德理想的形成。
(二)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加強民族團結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既可以全面領略大學教育的科學之美、藝術之美、技術之美與自然之美,在各種美好的交融中,潛移默化地受思想、道德的熏陶,循序漸進地使人品格逐步完善、身心日益健康、情感逐漸豐富、藝術文化素養不斷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質有效發展。冼星海創作于1939年的《黃河大合唱》,每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盡管歷史已久遠,距今近80年。但即便在新的時代,悠揚激昂的旋律一旦響起,人們就會自覺地迸發出保衛祖國斗志昂揚的熱情。在當今的紅色教育和革命教育中,應該積極推動革命歷史歌曲的“大合唱”和紅歌大合唱,加強學生紅色革命教育,在激昂優雅的紅色的音樂旋律中感受歷史,體驗革命時代氣息,深入體會到當前的生活來之不易,奏響新時代為國奮斗的心靈樂章。因此,音樂教育是德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與目的。
總之,在高校廣泛開展以音樂教育為載體的德育教育,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文藝特長、技能和修養,還可以培養開發大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發現藝術之美、愛美的情操和能力,而且可以發揮藝術教育獨特的德育功能,憑借藝術教育獨特的愉悅性、形象性、感染性、多樣性等特點,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音樂教育獨特的、重要的育人功能,是高校開展德育教育和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內容。
綜上所述,目前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重視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水平。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藝術教育的代表之一,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體現出巨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彭燕.藝術的道德性何以可能——兼論藝術與道德的關聯[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8(04).
[2] 陳一飛.淺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功能及實現途徑[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36-38.
[3] 楊麗霞.淺談云南省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