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華英
摘 要:數學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三大主科之一,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探尋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促進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有效策略
一、情境教學法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抽象性,再加之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認知水平不高,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難度較大,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圍繞著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導致教學內容相對單一,使得小學數學課堂比較枯燥和乏味,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的效率。為轉變這一狀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積極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直觀、更加具體,這既能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采用情境教學法,教師應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進而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的過程中,便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仿商場中的打折活動,通過不同的折扣來使學生加深對分數的認識,并且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分數的理解和印象。商場中的打折活動是學生比較常見的現象,將其與數學知識向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進而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之中,這對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互動教學法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只是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相關知識,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久而久之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并且“灌輸式”教學方法,還會影響師生之間的互動,進而導致教師無法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最終會形成教師盲目講解,學生充耳不聞的現象。因此,教師應注重改善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自身的定位,由傳統的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并且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做學生學習的伙伴,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教師還可以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實際需求,進而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來提升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年、月、日》這一內容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互動。比如“今天是幾月幾日?”、“誰能說說自己父母的生日?”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跟上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既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也能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三、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近年來,在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應用多媒體教學,既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相關知識更加直觀和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以圖片或者視頻等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加鮮活的感官體驗,并且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進而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這一內容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對面積單位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教師可以將學校的草場以及教室等地方的面積通過多媒體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面積的單位以及面積的計算方法等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再比如,教師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內容時,可以應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電視機、冰箱等學生常見的事物,進而使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程度。
結束語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乃楠,孔凡哲. 實踐取向的小學教育專業基礎課程的課堂實踐研究——以《小學數學教學論》等四門課為例[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No.25804:200-204.
[2]劉繼賢. “知行合一”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能力培養——以“小學數學教學論”課程教學為例[J].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7,v.37;No.16703: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