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與式”課堂教學是高效課堂核心,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重在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那么,如何體現“參與式”課堂教學的活力呢?我認為課堂教學活力應以“活”的管理,讓學生主動、合作地探索研究學習,為此,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實踐“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活力。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主體性;反思性
一、從靜態性轉向動態性的課堂
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是教師以書本知識為主體,從教師主觀判斷和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側重于教學過程的程式化,特別是課堂細節性變化的準備,是一個傾向于靜態課堂設計教案。然而學生的認知是動態性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學習本身就是豐富和改造認知結構的過程,另一方面認知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動態性的“參與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不能再是機械的按照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了,應在課堂特定的環境下,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因勢利導,適時的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地創新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在快樂中參與學習活動,從中掌握知識技能,形成自己的學習經驗,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參與式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資源共享的好處、團隊精神的重要。資源共享讓學生、師生之間的知識互補,也可以彌補課本知識的不足。一般性的教學資源包括字典、課外書、學習工具、教學儀器、師生經驗、校園文化。教師在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時,必須使學習資源與學生的內部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盡量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要求,教師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周圍的學習資源。如教學“立體圖形的認識”,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找出身邊的物體帶到課堂上來,與小組同學互相體會、認識和交流。在團隊精神的鼓舞下,學生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體會到集體力量、集體智慧的無窮,進而竭盡所能完成任務。團隊意識的培養,教師要強調小組間團結協作、全員參與,使課堂學習充滿活力。
二、從預設性走向生成性的課堂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往往側重于教師如何教,怎樣教。教學中的教師往往把知識分割為若干個小要點,那么這種教學方式的處理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公式上、法則上,以及定理的記憶上,對于與教材中的例題相類似的問題,學生能套用所學的概念、原理來加以理解分析解決。但是對那些問題的條件、目的都隱含在具體的情況中的“非常規特性”的問題就會束手無策了,這里,教師就要強調教材知識的絕對權威性。過分強調預設性,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教學成了知識的搬運過程,對于學生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識十分不利,因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在“參與式”的教學中就要精心組織參與討論。但是教師是學生發言的直接的絕對評價者。在此情況下,學生往往是在不斷地猜測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而不能自由的去思考,更不敢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也就成了一場猜謎會。長此以往,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創造性和積極參與性就漸漸消磨殆盡。
三、從虛假性走向實際性的課堂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把教學過程當作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更不允許出現理論及知識的偏差,從而也使得教學過程變得呆板枯燥,學生缺乏興趣,同時在傳統的教學中還較為普遍存在著“虛假的交往現象”,也就是教師用自己的思維、語言和行為來代替學生的思維、語言和行為,而忽略了學生的內心感受,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交往的導向上,教師是交往的主動者,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使學生缺乏參與性和主動性,成為了消極的被動者。在“參與式”的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交流時實際是實質的。因此,教師就要根據課堂的氣氛和每個學生的具體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靈活調整教學過程。同時更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使這種交流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師生的情感交流。讓學生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技能,更在健康的個人情感和良好的人格形成上有所收獲。
四、從傳統性走向動態性的課堂
在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影響下,目前學校的教學環境表現出單一性、封閉性、統一性的特點。它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被動地接受學習的方式,已成為了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最大的障礙?!痘A教育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每個課堂教學都應該關注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同時要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機制,課堂中課程內容的不確定性,預示著知識理解的多義性與發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地研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實踐能力以及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點。動態性課堂的問題是富有挑戰性的,答案是不確定的,而過程也是隨機的,然而結果也是不能完全預測到的,因此我們教師教授每一堂課都要具有動態性結果的預設。這樣的課堂動態結構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五、從“嚴師型”轉向“慈母型”課堂
師生關系融洽、和睦、平等、民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之一。實明,平等的師生關系能使師生互相親近,易于溝通,有助于營造讓踐證學生感到輕松、愉悅、融洽的學習環境和課堂氣氛,為學生持久性發展創造條件。因此,實施參與式教學策略,教師首先要熱愛學生,建立深厚的師生關系,讓師生關系成為促進學生進步的“催化劑”,具體做到尊重學生,贏得學生的尊重,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寬容學生,從心底里諒解學生的過錯;其次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差異,關注弱勢群體,設法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讓個別發言、試說、模仿發言成為學生體驗成功的方式之一。
要注意參與度,讓更多的學生表現自我、體驗成功,將學習困難的學生或內向害羞的學生分在一組以避免大膽的學生主宰討論和活動,學習困難或害羞的學生一旦有了成功,要及時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師生個別談話、課前交流是促進參與度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另一方面還可以掌握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課堂中就能因勢利導,滿足學生的渴求。課堂上的及時評價,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可以是自評、他評,也可以是賞析評、指導評,還可以是鼓勵評、口號評,如“心你真棒”這些語言就能振奮學生。通過每一次評價增強學生的信和決心,使學生精神振奮,再接再厲,追求更好的表現。
要注意各小組活動的進展,使小組活動各有成效。在小組討論中,要讓小組成員討論是怎么一起學習的,以便幫助其他小組更好地合作學習;對行動遲緩的小組要確定最后期限或設立處罰,如唱歌等,激勵他們齊心協力盡快完成任務;也可以讓提前完成任務的小組成員去幫助其他未完成任務的小組。
總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積極探索與實踐“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習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自覺意識,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和創造力,在雙邊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參與式教學發揮出最佳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師要全面掌握課程標準,落實課程目標,改進教學方法,教師更要盡可能地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斷激發課堂活力,優化課堂的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少國.淺談參與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1(10).
[2]馬運君.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式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9):62-62.
[3]糟風英.淺析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式教學法[J].考試周刊,2018(33):27-27.
作者簡介:王磊,男,1984年6月,陜西省岐山縣,岐山縣蒲村鎮魯家莊小學,一級教師,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