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霞
摘要:惡性腫瘤給生命健康帶來非常大的威脅,也同樣成為社會所熱議的焦點問題。對惡性腫瘤的護理來講,不但與醫院密切相關,而且與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有關研究表明,我國在惡性腫瘤護理方面的工作質量不高,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所以,為了更好的提高惡性腫瘤護理效果,文中探究我國惡性腫瘤護理中的問題以及對策。
關鍵詞:惡性腫瘤;護理;問題
惡性腫瘤是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也是一種多發疾病。惡性腫瘤護理與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等多個方面緊密相關。我國對惡性腫瘤的護理始終處在初期階段,晚期惡性腫瘤病人的臨終關懷也剛剛開始,因而惡性腫瘤的護理任務非常艱巨。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護理人員要從實際出發,深入展開思考。
1我國惡性腫瘤護理存在的問題
1.1疾病帶來的護理隱患
1.1.1死亡率較高
因為惡性腫瘤的死亡率非常高,所以為病人帶來一定的心理陰影,若不具備專業的護理,病人會因為心理因素以及疾病的折磨而快速死亡,可是按照我國當前的醫療水平來看,醫院的病房十分有限,特別是重癥病房當中的專業護理工作者數量不多,而且質量并不高。
1.1.2醫療費用昂貴
我國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始終處在探究時期,并未形成系統化的治療方法,所以腫瘤治療過程中,通常使用手術、放化療以及中醫治療的方法,這些方法雖然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是費用非常高。腫瘤患者的住院時間久,醫療費用與住院時間成正比,大部分的患者家庭條件一般,存在無錢治病的問題。所以護理工作中就出現了金錢效應,造成我國的生存與費用間的比例嚴重失去平衡。
1.2患者生存質量下降
患者患上惡性腫瘤疾病之后,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治療費用,而且患者的生存質量還會受到影響。所以,為患者提供放化療的治療方法,將患者體內非常多的健康細胞殺死,表現出藥物的不良反應的情況。醫院當中可以聞到十分濃烈的消毒藥水的味道,而且在周邊的環境以及疾病疼痛等多方面的影響之下,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質量,所以為患者提供臨床護理,不僅要為患者提供技術性的護理,而且還需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人性化的護理,提高患者的生存意志。
1.3護理人員專業化水平較低
從護理人員的角度來看,為患者提供臨床的護理時,表現出一定的綜合性,造成大部分的護理工作者為腫瘤患者提供護理工作時,選擇使用其他疾病的護理方式為患者提供護理,護理人員并未展開明確的分工,從而導致專業的護理人員無法充分的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最終造成惡性腫瘤患者在護理當中產生惡性循環的問題。
2護理對策
2.1合理配置資源
政府一定要增強對資源方面的投入,完善相對應的支持,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幫扶,尤其是要適當的投入社區醫護資源。此外,還需要適當的建立起完善的制度,發展多種理論,盡量的降低醫護成本,控制好衛生資源,真正的發揮出醫療資源的作用。
2.2強化教育,達到個性化護理
治療的整個過程中,護理工作人員要提供心理干預,特別要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為患者提供治療方案、不良反應以及解決對策等多方面的宣教?;颊呋謴彤斨?,護理人員要為患者介紹自我護理的知識,為患者介紹心理護理等有關知識,幫助患者通過心理護理增強生存的欲望。與患者家屬展開溝通,醫護工作人員要與患者家屬展開良好的溝通,及時告訴患者家屬患者的情況,讓家屬可以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為患者預后做好準備工作,提高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2.3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
提高醫護人員基礎護理水平的同時,充分尊重患者的需要,為患者提供精準的全面的護理服務。醫護工作人員不斷提高自己的護理知識水平的同時,還需要增強自身護理心理學、人文關懷等方面的護理技巧。另外,還需要增強自身的使命感,保持充分的耐心,與患者展開溝通時要保持溫和的態度,始終保持微笑,傾聽患者的心聲,關注患者的感受,不談論患者的隱私問題。而且還要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確保室內空氣的新鮮,調節適合的溫度,把患者放到舒適的床位上,加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
總之,經過對我國惡性腫瘤護理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發現我國需要轉變傳統的護理模式,培養出專業的護理人才,利用護理培訓,讓護理工作符合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趨勢。護理當中要充分重視患者家庭以及心理的因素,利用人性化以及個性化的護理方法為患者提供護理,健全醫療保障體系以及社會保障體系,讓患者獲得有效的關懷,改善護理工作,彌補護理工作當中存在的漏洞。
參考文獻:
[1]師艷平,白俊芳,呂夢霞.探討惡性腫瘤護理存在的問題及護理對策[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80):15719-15720.
[2]景雪霏,孫賀,楊爽,侯艷艷.探討惡性腫瘤護理存在的問題及護理對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4):37+39.
[3]趙紅真.淺談關于惡性腫瘤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01):197-198.
[4]楊麗麗.淺談我國惡性腫瘤護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思考[J].黑龍江醫學,2014,38(03):32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