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仕 王曉燕
摘要:班主任在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善于運用目標、榜樣、競賽、賞識等各種形式的激勵技巧,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激勵,激勵后進生不斷進步,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更好地激發每個學生健康的、積極的學習動機和熱情,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激勵教育
一、激勵教育的作用
所謂激勵,就是通過激發鼓勵人的思想、 情感和行為,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進而促其行動。激勵是所有人,尤其是少年兒童奮發向上的原動力。激勵能使懦弱變為堅強,自卑變為自信,消沉變為激揚向上,落伍變為進步,失敗變為成功。學生可能因為老師的一句激勵語言,或一次和善可親的目光,變得奮發向上,從而取得好成績。
二、激勵的主要途徑
1、目標激勵
目標激勵。目標激勵是利用一定目標對動機的刺激作用,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方法。小學生正處在各方面迅速發展時期,他們的潛能是很大的。如果指導他們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和每一時期所達到的奮斗目標,并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為目標的實現不懈努力,他們便會看到自己的價值和責任。有許多學生,特別是有相當多“學困生”,在學習上由于多次失敗,他們萎靡不振,“抬不起頭來”。班主任應該全面分析。另外,要量力而行,注意發掘“學困生”的閃光點并制定奮斗目標,。學生奮斗目標達到時,班主任要給予中肯而適當的肯定,表揚和鼓勵。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進一步得到發揮,進而產生出向新的目標努力奮斗的強大動力。
2、榜樣激勵
即運用榜樣的優秀品德、模范行為和英雄事跡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以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是育人至善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方式對兒童有巨大的激勵和影響作用。小學生可塑性大,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又有很強的好勝心。因此,恰當運用“榜樣激勵”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一個好方法。運用“榜樣激勵”,首先要明確學習目的,使學生知道為什么學,怎么學,這就需要班主任的精心選擇和指導,以調動學生學習榜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宣傳和樹立榜樣要實事求是,不能有意拔高,說成一切都完美無缺。因此,榜樣應可信、可親、可比、可學的。如在班級中樹立“學習好,守紀律,我為班級爭榮譽”的普通榜樣,使小學生感到可比、可學,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我們班級在全校精神文明評比中,名列前茅。相反,樹立學習的“榜樣”要是讓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則無法產生“榜樣效應”。
3、競賽激勵
爭強好勝之心,人皆有之,也是小學生的特點和優點。競賽能夠強化學生求勝心理,使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運用“競賽激勵”的關鍵,在于班主任如何巧妙地激發學生的求勝心和榮譽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競賽對個人、對集體的重大價值。班主任要認真做好競賽中的各項工作,特別要造成強烈的氣氛,使參賽學生深切感到“集體的期望”和“自身的重任”。如學校組織的一次大課間活動比賽中,我所帶的班級獲得第一名,我就運用“競賽”為基礎,以“為集體爭榮譽”為動力,有計劃,求實效地造成集體輿論,幫助學生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增強同學間的團體和集體榮譽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競賽觀,”以形成“熱效應”,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4、賞識激勵
即通過對學生獲得成績的贊賞、鼓勵,以激發其更上一層樓的積極性。這樣可以增強其成就感、威望感和自信心。有些小學生為大家做好事,往往希望班主任稱贊,當別人沒看到就感到失望,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常常達到情不自禁的程度,有時在課堂上學生要發言,能把手舉到教師的臉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因勢利導,公正的評價他們。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適當讓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中“表現自己”,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更能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逐步形成好的思想品德。
5、民主激勵
民主激勵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無數事實證明,只有學生自己有強烈的上進愿望和信心時,他的進步才會出現并得以持久。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班主任,必須先樹立與學生平等的意識,與學生打成一片,經常與學生一起活動,參與娛樂項目。有些同學在活動感言中寫道:“看到班主任和我們一樣燦爛的笑容,我們的心就像灌了蜜一樣甜,在比賽時就更加努力去爭取好的成績。”在工作中,注意調動學生的管理意識,如讓學生輪流當值日班長,監督班級衛生,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等,能充分發揮班委的帶頭作用。同時又發動同學監督班委,在班級中構成班主任管理班委、班委管理學生、學生又反過來監督班主任和班委的民主監督管理,還在班級內設立《班級工作日志》、《班主任工作意見簿》;學生對班級管理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促進了班級的自我管理體制的形成。同時運用班級板報引導形成正確的、積極的班級討論,表揚先進、督促后進,還利用墻報讓學生自己制作表揚稿張貼等,充分發揚民主激勵原則,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6、情感激勵
情感激勵是建立融洽師生關系的必要條件。有人說,當一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丐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送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對學生的教育滲透了情感。就是老師對學生要有愛心,讓學生在愛的氣氛中得到愉快的教育,懂得人生的真諦。學生除了父母,接觸得最多的就是老師和同學,其中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尤為突出。班主任有情感,也才能使學生從老師的言行中學會愛護別人。
對學生的情感激勵并不限于學習,將班主任融人班級這個大家庭中,與班級學生同喜同樂,同憂共患難,真正地急學生所急,想學生所想,積極參加學生的集體活動,主動關心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和閃光點,真誠地贊美和表揚他們,使之燃燒成為照亮人生的道路的太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給他們提供適時的幫助和合理的指導。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當學生在學識、為人等各方面尊敬信賴甚至“追星”似的崇拜老師時,教育也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魯迅先生說:“教育是植根于愛的。”
情感激勵對于后進生尤為重要,因為后進生長期受歧視,遭冷眼,他們比起好學生,自尊心更強,內心深處更盼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信任、尊重和肯定。所以,班主任要像愛護好學生那樣平等愛護后進生,創造一個平等、友愛、和諧的班級氛圍,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友誼。對待后進生如果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只要有了一點進步就要及時挖掘,及時表揚、鞏固,并形成積極輿論,淡化他們“后進”的印象,使他感受到被欣賞的愉悅,并樹立勇氣和信心。班主任只要付出愛心,耐心地幫助和熱情指導,一定會激勵后進生與自己的缺點、錯誤、消極行為告別進而向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班主任要創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只要善于運用各種有效形式的激勵技巧,就能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就能形成良好的班集體,進而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