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摘要:支教活動是促進山區等偏遠地區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師范生教學經驗、執教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受限于山區教育資源量,美術支教活動比較難開展。為了更好的開展山區美術支教活動,本土材料的應用十分重要,關系到支教活動能否順利開展。本文從山區美術支教活動現狀入手,分析并探討本土材料在山區美術支教活動中的具體應用,改進山區美術支教活動方式,為提高山區美術支教活動質量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本土材料;山區支教;美術活動;應用
引言:
支教是指支援落后地區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用意在于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提高我國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因此,支教工作首先面臨著教育資源短缺問題,支教教師必須注意總結經驗、優化教學方式,在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完成支教工作。相較于城市教育而言,偏遠落后地區教育更需要將資源利用率,而本土材料是偏遠落后地區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必須引起支教教師的重視,進行充分利用。
一、山區美術支教活動現狀
(1)山區小學生美術基礎薄弱
在我國偏遠山區,很多孩子上了小學也沒有真正接觸過美術,不僅對美術缺乏正確的認識,進行過美術繪畫活動極少,對很多美術繪畫技巧都沒有聽說過,對美術作品缺乏鑒賞能力,缺乏美術思維。因此,山區的小學生往往很難在美術上入門,這是因為他們見得少,想象能力缺乏。
(2)山區小學美術課程形同虛設
我國大多數山區小學沒有專職的美術教師,美術課程都被其他教師兼任,這些兼任的美術教師并沒有專業的美術知識,只能照本宣科,導致美術課程形同虛設,小學生并不能從中學到有用的美術知識。還有一些山區的小學,根本就沒有設置美術課程,小學生更無法學到美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3)山區小學的美術教育資源十分匱乏
山區中小學校因為地理位置、經濟環境、師資力量等因素,教育資源十分匱乏,山區小學很少配備專門的畫室、繪畫材料、繪畫工具,教師和學生都沒有條件進行美術方面的教學,美術支教活動開展困難。這是山區美術支教活動必須消除的問題之一。
二、本土材料在山區美術支教活動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1)從多個途徑收集本土材料
到山區小學進行支教的教師,在進入山區前要做好教學準備工作,通過互聯網、支教機構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后期的美術支教活動奠定基礎。剛到山區的支教教師,需要借助當地學生家長的支援和配合,也需要前一任和在職的支教教師進行交接工作,搜集到需要的本土材料,從而開展美術課程。支教教師除了自己搜集用作美術教學的本土材料外,還可以和小學生們一起搜集,從這一步開始讓小學生們開始認識美術,提高小學生的美術素養。
(2)對本土材料進行有效利用
每一個山區小學周邊的本土材料都豐富多樣,其中一部分適合應用在美術教學中,支教教師要對能夠應用的本土材料進行有效利用,但利用方式不能太難、太復雜,因為山區小學的小學生美術基礎很薄弱,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學,不適合進行太有深度的美術練習;但同樣,應用本土材料的美術操作也不宜太簡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山區小學生的美術素養。例如:山村小學的美術活動,支教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用秸稈、豆粒、草葉等材料制作粘貼畫,指導小學生利用泥巴制作小雕塑,指導小學生用沙土制作沙畫,一方面讓小學生學到美術知識,一方面讓孩子們可以玩得開心。
(3)引導小學生應用本土材料進行美術創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小學生想要了解美術,不僅要會鑒賞美術作品,還要有一定的見解,并且能夠將對美術的見解付諸實踐。山區美術支教教師要積極引導小學生應用本土材料進行美術創作,尊重小學生的個性,尊重小學生的意見,若小學生喜歡用泥巴來塑造藝術形態,教師就指導小學生用泥巴,小學生喜歡用秸稈來表現藝術形態,教師就指導小學生用秸稈,小學生喜歡用樹葉來作畫,教師就指導小學生用樹葉,小學生喜歡用貝殼來制作風鈴,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就指導小學生用貝殼,順應小學生的個性和喜好,能夠有效提高山區小學的美術教學水平。
(4)結合節日等途徑來指導小學生制作美術作品
節日是十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其中不僅包含全國通行的節日,中秋節、六一兒童節、母親節等,還包含很多各地特有的節日,比如傣族的潑水節,支教教師要充分結合當地節日來指導小學生制作美術作品,為美術作品賦予一定的意義和文化價值。例如:在母親節即將到來之際,支教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用本土材料為媽媽制作禮物,可以是用竹子編制籃子,也可以是用秸稈制作拼貼畫,更可以使用石頭和膠水幫助媽媽裝飾相框。借助節日途徑,支教教師可以為美術學科賦予更深一層的意義,激發小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結束語:
山區小學美術支教活動關系到當地山區小學生的綜合發展,支教教師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提前搜集好美術材料,為小學生的美術學習和練習奠定基礎,提高美術支教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山區小學生的美術渴求,提高我國整體的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賴兵,呂敏. 本土材料在山區美術支教活動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2018(1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