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霖
【摘要】隨著移動終端、人工智能的興起與發展,信息傳播的方式變得更加靈活,人類生活的整體媒介化、網絡化是大趨勢。但“世俗化”心態、“人際化”盲從正在各種語境下泛濫。當下的傳媒語言處境引人憂慮。本文以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中的語言為研究對象,對語境的特點進行探討,以期提高新聞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素養,豐富我國訪談節目主持人語言之中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看見》;柴靜;語境;特點
一、引言
我國正處于體制創新和社會變革的轉型期,新聞工作者應做好“把關人”的角色,以專業角度解讀新聞。遇到熱點問題不應只從新聞價值、轟動效應等方面考慮。人物訪談類節目《看見》以其冷靜和深度著稱,強調人文關懷,對熱點事件不乏冷靜客觀的思考,讓受眾深刻地了解事件的全貌,使該節目具有強大的社會輻射力。本文以《看見》為例,對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語境的特點進行探討[1]。
二、語境特點
訪談節目主持人的語境是一個結構有序的系統,其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并不斷發展變化。主持人認識并利用語境有助于談話和諧順暢地進行。
(一)結構性
在談話過程中,結構性貫穿始終[2]。核心因素如主持人、受訪者、談話地點等,以及影響談話的社會心理、思維方式、文化傳統等“認知語境”因素。在《北大屠夫》一期的采訪中,因北大學子與賣豬肉的這兩個身份被陸步軒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社會心理的反差,曾一度引起大眾關注,他說自己是給母校抹了黑、丟了臉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看法的影響,這即是“認知語境”的因素影響。
(二)動態性
因《看見》是將人物專訪與紀錄片紀實同時推進傳達信息的,其動態性更加凸顯。主持人面對不同的訪談對象其交際過程是變化的,談話的語境也是變化的,隨著每期節目的話題、嘉賓、場所等因素的不同而變化。在具體的談話過程中,語境是一直變化的,談話主體不斷地接收新的信息,成為背景知識的一部分。談話主體的認知語境不斷增加新的談話內容,雙方的情感態度也在不斷變化[3]。
(三)制約性
由于主持人對受訪者的不了解或風俗習慣的不同,使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共同語境增大。如《告別盧安克》中,盧安克解釋說學生牙韓運有責任感,山里的自然量很強,孩子們野慣了,而思考會讓他們痛苦,往往是比較調皮的孩子,最在乎老師的看法。牙韓運覺得回答不上問題是沒有能夠盡到自己的責任,該做的做不到。
三、結語
語境系統內的各個因素在談話過程中影響著主持人的言語行動,期間主持人積極主動地利用它們,促進談話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提高節目的傳播效果,有助于語言傳播中人文精神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耿欣, 蔣玉鼐. 柴靜如何“看見”——對話央視綜合頻道“看見”欄目主持人柴靜[J]. 中國記者, 2012(1):107-109.
[2] 張奕卓. 電視訪談節目《看見》的會話結構分析[D]. 山東師范大學, 2015.
[3] 劉珺. 央視《看見》讓我們看到了什么[J]. 青年記者, 2012(2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