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發
摘 要:合唱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藝術,要求音色統一、聲部和諧、音量均衡。小學合唱隊員歌唱技巧的提升需要經過嚴格而科學的訓練。在歌唱技巧訓練的同時,還要注重審美體驗,技趣一體,掌握訓練的方法和步驟,注意多聲部和諧統一,從而更好地表現歌曲的內涵、風格、情緒。
關鍵詞:音樂;審美;興趣;優化;合唱
通過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合唱能培養少年兒童集體主義觀念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加強合唱隊隊員歌唱技巧的訓練,是表現歌曲內涵、風格、情緒的基礎,合唱聲部清晰、均衡,聲音和諧,才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意境。結合課堂實際和課外輔導,我談談對小學合唱訓練的探究與實踐。
一、注重審美體驗,升華意境
一首合唱作品不管是排練前的基本訓練還是歌曲本身,其過程都應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選擇一首好的作品,通過音樂感染人,教育人,引起演唱者的情感共鳴。教師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應當從歌曲的音樂性進行啟發,一切的技能、技巧都是為表現音樂服務的。要確立音樂是第一性的,是根、是“魂”,要以此為指導,引導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升華音樂。作為充滿藝術美的合唱藝術,演唱者即使有再高、再難的技巧,如果沒有真情實感的流露,僅靠技術只能空洞地唱出作品,而非表現音樂,也不能起到真正打動人的效果。合唱隊員自身的音樂修養、綜合素質及生活知識面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作品表現有重要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來來講,音樂技能不是通過刻板的訓練培養出來的,而是在音樂美的感受、想象、鑒賞、理解的熏陶中形成的。任何一個合唱隊員,要通過教師的講解,指揮,提高對于樂曲的理解,培養音樂修養,注重審美體驗,做到既有良好的演唱技能技巧,又能利用良好的歌唱技術為表現音樂服務。那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歌曲中的意境呢?具體做法就是在排練的過程中,教師根據作品的風格、內容、要求等,用簡練、生動、形象、感人的語言來描述作品的內容,啟發隊員進行意境想象,引導隊員進入“角色”,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真情,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中去,以便獲得比較理想的演唱效果。合唱的訓練屬于審美教學,演唱者能從訓練及演唱過程的本身獲得愉悅的內心體驗,它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真情”,以此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作品的內涵,多聽、多體會、多欣賞,才能真正用“心”走進作品,逐漸達到用“情”唱歌的目的。
二、技趣一體,培養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所決定,他們對合唱中技能技巧等基本練習興趣不高,注意力相對較差,在訓練時往往不能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時候需要訓練者充分利用各種訓練手段,提高他們對技能訓練的興趣。教師要對學生傾注自己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愛,使學生樂意與教師進行交往、交流,并在教師那里找到溫暖和鼓舞,并要多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進行一些觀摩和學習活動,如觀看專業童聲合唱團的錄像、視頻或對錄音進行欣賞學習等,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使學生始終保持對合唱濃厚的興趣和旺盛的活力。
教師還可以借鑒運用平時音樂課上的一些方法,如柯達伊手勢訓練中將音程的訓練形象可感化;將機械簡單的發聲練習改為生動有趣的小兒歌,或模仿動物,小鳥的鳴叫聲或火車的鳴笛聲等,學生所熟知的生動的形象。這樣,學生練習的興趣就會大增,比純粹的發聲練習更奏效;讓學生以輕聲高位的朗誦來體會歌曲演唱時的頭聲位置;呼吸訓練,嘴巴變魔術等。總之,想盡可能多的花樣讓學生感興趣,把抽象、枯燥、刻板、機械的訓練,改為具體、形象、有趣、生動的音樂體驗,讓學生從好學到學好,提高練習效果。
三、掌握訓練的方法和步驟,優化過程
在合唱訓練過程及其效果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幾個波動階段:A訓練初期努力、進步很快,呈直線上升趨勢;B高原現象,練習效果暫時停滯;C練習晚期努力,突破高原期,邁入練習新高度;D一時不振,練習成績達到“極限”狀態,出現成績暫時下降的現象;E生理極限……從整個橫向發展過程來看,技能的訓練是先快后慢并呈螺旋上升趨勢。在合唱的訓練中,從作品的識譜唱詞到最終的表現,學生的成績及效果是有起伏變化的,有時甚至會倒退或停滯不前,這時候教師的指導就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要及時有效地發揮教學優勢,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盡快走出練習誤區,優化排練過程,從而盡量避免出現成績暫時下降的現象,盡早超越生理極限,到達良好的狀態。因此,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隨時掌握、調控、預知整體隊伍的訓練情況,根據兒童“曲線發展”各階段存在的問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對合唱的訓練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達到優化教學過程,快速、有效提高合唱水平的目的。
四、多聲部和諧統一,美化音樂
統一和諧是合唱對聲音的要求,在排練二聲部及多聲部歌曲時,一定要有正確的步驟。合唱對音準的要求非常高,加強音準訓練是重中之重。童聲合唱的音準訓練應由淺入深地進行,先練習音階、音程、旋律,通過訓練使學生的音準能力得到提高,為二聲部訓練打下扎實基礎。快速時要防止音趨高,慢速時注意音偏低;強音要防止音趨高,輕聲注意音偏低;遇到難唱的音程,必須重點突破,把好音準關。
實踐證明,在學一首新歌之前,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兒童學習的特點又是學得快、記得牢。所以,我們采取先入為主的方法,就是趁學生還未接受高聲部旋律之前,先讓他們接受低聲部的訓練。這樣,他們同樣會感到有一種新鮮感。有教師主張先把聲部分開練完后,再合到一起。從長遠的效果來看,這種作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合唱的訓練不單是讓學生唱會一個聲部或唱會一首歌,而是要通過合唱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和聲聽覺,發展和聲思維,提高合唱技巧與能力。只有在兩個聲部都互相了解對方聲部的藝術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調節自身的音量、速度,達到聲音和諧的效果。正如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情況,如沒有經過合唱訓練的人,即使把各個聲部分開練熟后,再往一起合,也是常常會跟著跑調的,而訓練有素的合唱隊員,不用分開練習也可以把每個聲部唱得非常清晰,我們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后一種人。
合唱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音樂表現形式,它要達到表現音樂內容、樹立音樂形象、傳遞思想感情的目的。要讓學生真正弄明白,合唱是一門集體藝術,不能突出某幾個人或某個聲部,是需要大家默契配合,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在合唱這門豐富多彩的藝術中,有著廣博精深的學問,需要我們去不斷地學習、探索、研究,為學生創造一種更完美、更和諧的合唱氛圍,只有這樣,我們的小學合唱教學才能起到啟迪少年兒童的智慧,陶冶他們的情操的作用,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越西縣北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