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揚德
小學數學知識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講,較為抽象、復雜,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比較差,導致很多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抵觸、厭學心理,同時一些農校小學的教育設施、教學理念較為落后,導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針對以上問題,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模式與理念,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實際學習需求來設定教學方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本文針對提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展開分析,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當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農村小學數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部分農村教師的教學理念、模式較為落后,還是習慣于自己占據著數學課堂的主導權,采用“灌輸式”“題海戰術”的模式來開展數學教學,導致數學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小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數學課堂上,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其次,部分農村學校還沒有引進多媒體教學,教師還是采用板書的形式來開展數學教學,這樣會浪費大量的數學課堂教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思路較為混亂,無法拓寬學生的數學知識面,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教材。最后,當前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深刻理解所學數學知識,只是機械式地記憶一些公式、概念,不能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二、提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引入多媒體教學,化復雜為簡單
當前信息技術廣泛地運用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性,同樣在教育行業也出現了“互聯網+教學”的模式,小學數學教師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把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用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數學知識的趣味性、直觀性、形象化,達到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直觀的教學效果。農村小學要加強對教育設施的資金投入,為小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比如,在學習了《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體積》之后,學生就能夠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師這時候可以提出問題,土豆、蘋果、橘子的體積應該如何計算?當教師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們都不知道如何作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烏鴉喝水》的視頻,這種形象、生動的比喻瞬間讓學生明白了如何作答,可以在計算出正方體或者長方體水槽體積的情況下,把橘子、蘋果、土豆放入到水槽中,水就會溢出來,然后把水果取出來,這時候再去計算長方體或者正方體水槽的體積,用之前的體積減去現在的體積,就是水果的體積,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在開展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教學工具,而不是讓多媒體教學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這樣才能夠真正把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發揮出來。
(二)實施游戲化教學,增強其趣味性
小學生的好奇心、好動性比較強,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心理特征開展教學,以此增強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比如,在學習《圓柱的認識》的時候,為了讓小學生能夠全神貫注地投入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圖形,有的接近于圓柱,有的完全不同于圓柱,讓學生在這些圖形中尋找圓柱,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學習“平移和旋轉”的時候,教師可以設定數學“拼圖游戲”,在課堂開始之前準備各種形狀的硬紙板,讓學生用硬紙板拼出不同的圖形,學生在展示圖形過程中,教師要導入、講解將要學習的平移知識,這樣既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同時師生之間也可以加強互動與交流,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學習困惑表達出來,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進度與需求,以此及時調整數學教學方案。
(三)開展生活化教學,做到學以致用
小學數學知識源于實際生活,最終也會還原于實際生活中,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素材聯系在一起,開展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相關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一下,在實際生活中,為什么屋頂與自行車支架都采用了三角形,逐漸引出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這樣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與記憶;在學習了“加減乘除運算”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生活化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去計算一下家中一個月一共用了多少電、多少水、總價格是多少,最終算出水和電的單價,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生活常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理解父母生活中的不容易,樹立較強的節約意識。
(四)注重小組合作化,滿足個性需求
每一個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差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首先,教師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劃分小組,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小組討論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比如,在學習了“年月日”數學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數學題目:2019年是小明過的第25個生日,那么小明出生的時候是哪一年?面對這種數學問題,小學生經常會多算一年或者少算一年,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討論這個問題,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并且讓每一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回答這個問題,針對回答正確的小組,要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以此提高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身教學理念與模式,把小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象,設定符合小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與目標,提高其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和諧的數學課堂。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