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時,責任擔當作為一個人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起了我們的重視。混齡社會性活動通過有目標的交往,學習與人交往的正確態度和技能,培養關心、分享、輪流、合作等社會性行為,為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品質奠定基礎。本文以混齡活動中責任感的培養為核心,闡述了開展混齡活動的意義及幼兒的收獲與發展。
【關鍵詞】混齡活動 責任感 實施策略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5年3月30日正式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責任擔當作為每個人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學前教育階段也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當今幼兒責任感現狀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因而沒有相互體貼、照顧的經歷,沒有互愛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經歷,這不利于發展兒童的集體意識,而會導致兒童個人主義的蔓延。”我國從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開始,截止2015年獨生子女已經超過1億,從2015年10月開始放開二胎政策,學前階段的孩子大多數還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其次,現階段城市居住環境過于獨立和封閉,孩子在生活中很難有和異齡兒童親密交往的機會,往往都是今天碰到哪個小朋友了就和哪個小朋友一起玩,玩的過程中不足以建立充分的交往認知,造成交往中出現矛盾不能化解或解決問題中無責任意識,過于草率,無法獲得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混齡活動對兒童發展的價值
所謂混齡活動,就是基于對不同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把握,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把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集中在一起,共同進行教育的活動。美心理學家哈吐普(W.Hartup)指出,兒童如果沒有與同伴平等交往的機會,他將不能學習有效的交往技能,從而不利于其社會化。
幼兒社會性發展在人的一生的社會性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完善的個體發展離不開同齡伙伴和異齡伙伴的交往,為孩子提供一個與異齡同伴交往的機會,幫助不同年齡層的幼兒互相模仿、學習、幫助,擴大幼兒的接觸面,自主地進行各種認知活動,積累經驗,同時學習與人交往的正確態度和技能,培養關心、分享、輪流、合作等社會性行為,為形成積極健康的個性奠定基礎。混齡活動為幼兒的責任意識的培養和社會性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混齡活動中培養幼兒責任感的有效策略。
(一)設計有明確目標的混齡活動
如果只是給幼兒提供混齡的環境,投放能夠與之互動的材料,而在活動中沒有明確的要求的話,兒童之間的交往能力雖然也能提高,但是對于責任感的培養和提升卻收效甚微。
案例:混齡剝花生活動
在探索混齡活動的有效實施時,我們開展了混齡剝花生的生活活動,活動中將大中小三個年齡段的孩子按照同等比例混合在一起,以大帶小的方式一對一結成好朋友,要求每組小朋友手拉手在老師那里領取一包花生,兩人一起剝完所有花生后,再手拉手把花生果仁送到老師那里,領取一包餅干后,兩人分享美味的餅干。活動開始時,對不同年齡的孩子都有明確的要求,大孩子要去教自己的小搭檔,小朋友要和大孩子一起共同完成,在領花生和送花生的過程中還要一直手拉手,最后兩人分享一包餅干。這樣的設計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多促進責任心培養的環境。如大孩子要去想辦法教會小朋友,小朋友在活動中要克服依賴、任性的心里,最后的分享環節培養了孩子們心中有他人的品質。
(二)在活動中認真觀察、客觀記錄、及時引導。
每一次的混齡活動中不同幼兒都有不同的表現,老師在組織活動中要認真去觀察并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如:剝花生活動中大班明明小朋友不愿意交中班翔翔小朋友,覺得自己一個人剝會更快,中班翔翔小朋友得不到大班小朋友的幫助,只好來求助老師。老師結合明明小朋友平時跟小朋友相處的情況分析,這個孩子自己一個人單獨玩耍的時候比較多,不太愿意融入到小朋友的合作游戲中,有時候跟小朋友發生矛盾,也不能很好的獨立去解決,針對這樣的孩子,老師就需要在活動中及時去引導,教會中班小朋友剝花生是今天的任務,如果中班小朋友沒有學會,一個人剝的再快,也不算圓滿完成任務。
(三)多種策略促進幼兒責任感的發展。
當活動中有幼兒不能很好的完成預期目標,老師除了及時引導之外,還需利用多種方法來幫助幼兒,為幼兒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支持、關愛的良好環境,形成寬容、鼓勵、認可的教育氛圍,讓幼兒獲得責任意識的提升。如講故事、生活中提供與他人相處的機會、當幼兒有些許進步的時候及時鼓勵和贊揚、給幼兒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等等,通過多種策略提高幼兒在混齡活動中的有效交往。
四、開展混齡活動的收獲
在混齡活動前,很多小朋友在同齡班中比較自私、霸道,很少主動關心過同伴。大齡幼兒通過與小齡幼兒結對子后,在帶領著弟弟、妹妹玩的過程中,愛護、照顧弟弟妹妹是他們的責任;而小齡孩子在活動中學會聽從大齡孩子的安排,模仿中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有了啟蒙。教師則采取有效的應答和指導策略,及時予以肯定表揚,孩子們從原來忽視弟弟妹妹的存在到關心、關注同伴的舉動;從開始時獨占自己喜歡的玩具到以后愿意和弟妹分享他的玩具、食物到會照顧小伙伴,更愿意在有沖突的時候謙讓他們。說明了許多孩子在心靈的深處,都是渴望與別人交往的,有關愛他人的天性。
在混齡活動中,當年長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向年幼孩子解釋或表現的時候,當年幼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向年長孩子詢問或模仿的時候,在頻繁互動的過稱中,每個孩子的經驗和能力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提升,社會交往能力和責任意識都得到了潛移默化的發展,這種發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將逐漸從自我責任意識的培養到集體責任感,再到家庭責任感,最后延伸至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燕蘭、吳宇泓.自由環境下的幼兒園混齡教育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