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勇
摘 要: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與變革,當中的公平性得到了日益完善,但其發展速度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個人要求教育公平還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大量因素的存在,導致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歷史原因與不同階層間的利益關系是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再有,教育資源不能合理分配、教育政策的傾斜、不同地區間的差距、教育腐敗現象的存在等都會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公平問題。改革當前招生制度與實現教育公平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必須要自政策制訂、高考內容、招生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才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高考招生制度;變革;教育公平
最近幾年,我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我國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出現了大量問題,改革當前高考招生制度關系到成千上萬個家庭,會涉及每一名高中生的將來與發展。再有,合理改革當前高考招生制度才能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穩定發展,為國家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而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教育公平。
一、我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意義
1.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以經濟發達程度為標準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因為存在著大量歷史因素與客觀原因,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自然條件不同。因為存在上述各種差異,同時政府關于教育投入存在較大不同,導致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達不到東部沿海地區水平,在教育機會與教育權利等方面均不能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1]。
2.解決城鄉教育不均衡問題
我國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一直分為城鎮與農村二種經濟體制,農村教育顯然不能與城市相比,在當前一些地區當中,農村與城市教育差距依然在不斷加大。國家每年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不斷增多,但全國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標準,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落后地區差距明顯,農村與城市也不處于相同的水平,而且這種差距在不斷加大,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男女擁有的受教育機會也不平等,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
二、當前高考招生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考招生制度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時間,其公平性得到了有效發展,但由于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改革不斷深入,當前招生制度下的教育公平明顯不足,不能順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教育發展。
1.城鄉大學生數量差距較大
筆者對當前在校大學生的戶籍情況進行了統計,發現我國高級院校中的農民子女較少,而干部、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子女較多。我國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但在我國普通中學當中,只有15%的學生在農村。如2016年北京錄取的大學新生中,只有20%的學生來自農村,表明教育公平在此方面表現嚴重失衡。由我國高校學生城鄉戶籍數量對比可以發現高等教育機會不公平。有數據顯示,在2016年,我國全體高校在校生中來自城市的占到了70%,農村大學生只占到了30%。表明城市大學生是農村大學生的二倍多[2]。
2.高校學生錄取分數線不同
在我國大學招生中,城鄉錄取不合理的問題一直存在,在一些城市當中,尤其是國家大型城市高考錄取分數線明顯低于農村,如北京某高校在2015年錄取分數線依據家庭自低到高的排列順序為技術人員、中高級管理人員、職員、工人、個體經營者、下崗工人、農民,技術人員子女分數最低,而農民子女分數最高,平均分要高出40分左右。筆者對某電力學院2015級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錄取分數與學生父親職業有關,農民子女比干部子女要高出21分之多。
3.招生管理存在問題
由于存在大量特殊招生形式,特殊人才可以通過這些途徑進入高校,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傾向性,因此表現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特別是管理方面出現問題后極易引發教育腐敗現象。如“委培”“定向”計劃,“委培”“定向”指的是考生分數低于某高校錄取分數線,但如果考生能夠繳納一定數量的費用就可以進入該校學習[4]。非常明顯,這些“委培”“定向”是農民子女望塵莫及的,農民本身經濟收入較低,要想繳納高昂的教育費用無疑難上加難,只有那些經濟富裕的人員才具備此經濟能力。
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措施
1.制訂公平的招生政策
要想實現教育機會的公平,筆者認為在制訂報名條件與優惠政策時應做到下面幾點:設計公平的報名條件,不再強調考察高中生的身份、性別、身體條件等,為“高考移民”設置限制條件;制訂優惠政策要考慮大多數考生的實際情況,在為考生加分時要將公平性放在第一位,不得忽略弱勢群體的利益,不能將優惠分數給予占有大量社會資源者,制訂優惠政策要公開透明,鼓勵人民群眾監督[5]。
2.改革高考內容
強調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在設計題目時要將能力考察放在首位。命題范圍要以中學教學大綱為標準,命題內容要重視考察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尤其是要考察當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內容。謀求高考模式的創新,將考試權利交給高校,各地高校可以結合本身專業設置自主命題,選擇合理的考試內容[3]。
3.改革管理制度
要想保證高考招生管理制度的順利改革,必須要盡快建立有關法律法規,筆者認為應該建立《考試法》,利用法律規范高考招生行為,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有利于實現招生公平。高校還需制訂招生章程,利用招生章程切實指導高校在地區分布、專業設置、招生規模等方面合理操作,達到規范高校招生工作的目的,考生與各地招辦可以以此為依據監督高校的招生行為。筆者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必將實現高校自主招生,但賦予高校一定權力的同時要求其必須承擔必要的責任,要利用建立完善的制度監督其責任的履行。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經濟發展、政治因素、文化制度等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招生制度改革不能一味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而應在吸收與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大膽改革,以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教育公平,為國家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金月.制度調節與能力培養:高等教育機會公平的實踐邏輯[J].當代教育科學.2018(09)
[2]劉清.關于黃州城區中小學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改革試行的調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8(39)
[3]楊瀅.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看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與效率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9)
[4]孫鵬程.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公平研究[J].成才之路.2018(24)
[5]肖玉蘭.教育公平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J].華夏教師.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