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嵐海
摘 要:《分子與細胞》這一知識模塊是高中生物的必修模塊,也是重點模塊。對于該模塊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以后進行生物學科學習的積極性,能夠進一步影響到在高中課程中生物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雖然《分子與細胞》這一知識模塊對于我們來說非常的微小,但是其中蘊含著重要的生物學原理,是生物學科的基礎及重點知識,并且影響著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認知。筆者將通過自身的學習經驗在本文中進行如何學好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學習方法
要學好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這一模塊,學生自身要明確學習目的,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對于高三學生來說,高三學生要面臨高考擇校的考驗,在學習上必須要有端正的態度,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并且課下還要主動地學習,尤其是喜愛生物科目,將來想繼續生物學科的學習和研究,就更應該努力學好這一學科,為將來擇校打下堅實的基礎[1-2]。那么如何學好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呢?這是每個高中生都會遇到的問題,筆者進行了以下總結。
一、自主地復習《分子與細胞》的知識
對于步入高三的學生來說,即使要學習很多科目的知識,也要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來進行知識的復習。《分子與細胞》是高一生物的重點學習內容,是學習生物知識的基礎,復習知識是對以往所學的知識的重溫,高三生物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以往舊知識的基礎,雖然高三生物是選修課,但是對于要面對高考的學生和要將來選擇與生物學科有關專業的學生來說,是應該學習和了解的。
(一)整體性回顧知識點
先把《分子與細胞》這一部分的知識點從頭到尾全部看兩到三遍進行知識的回顧,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瀏覽次數,可以采用半瀏覽式的回顧性方法,具體方法是拿課本或學習工具將要復習知識的一半擋住,筆者自身擋住的是后半部分,根據瀏覽前半部分的內容自行回顧后半部分,逆向思維比較強的同學可以試試將前半部分或部分遮住,根據自己瀏覽的知識內容回顧其他有關知識的內容,針對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的部分,可以先偷偷看一次或幾次,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次數,直到認為自己能記住為止,也可在看一次后自己在腦中回想或寫出,看看自己記住或真正了解的部分有多少,如果自己想起的有關知識內容只有看到的一部分,再進行上述方法,反復操作直到認為自己可完全回想出來或寫出,對自己需要反復看和斟酌才能想起的部分劃重點符號。筆者在進行脂肪的鑒定的回顧時就遇到了類似情況,對使用試劑后花生葉子或向日葵種子顯示出來的顏色總是搞混,因為感覺橘色和紅色差不多,幾次把橘紅色當成正確答案。實際學習情況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而定。
(二)單個知識點的鞏固記憶和學習
對知識整體回顧后可以進行單個知識點的鞏固復習,采取各個擊破的學習策略,除此之外,還可以從該知識點聯想到與之有關的知識點。《分子與細胞》這一部分的知識點比較多,在學習時有時會出現混淆概念的狀況,為了提高復習效果,必須要記住基礎的知識點。例如:核酸的知識,核酸分為DNA(脫氧核糖核酸)及RNA(核糖核酸),核酸的知識又涉及到了核苷酸的知識,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其中DNA與RNA分別含的是脫氧核糖與核糖,核酸的功能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及蛋白質的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DNA是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在線粒體與葉綠體中的分布較少,RNA主要存在于細胞質,細胞核中存在的較少,這些知識中的每個知識點都要牢牢記住,才能在解題中靈活應用,否則很容易混淆導致答錯題。除此之外,可以結合答題進行每個基礎知識的回顧,這樣的方法有利于記憶知識點。
二、選讀一些生物細胞學方面的資料
在熟練了解《分子與細胞》這部分的知識點后可以做一做生物中關于《分子與細胞》的題庫,通過習題的聯系來衡量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然后選讀一些關于生物細胞學方面的課外資料,可以是書籍、期刊、雜志等,或者是通過網絡資源選擇性閱讀。如《干細胞與醫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探索未知生物的細胞》、《微生物細胞學》、《生物細胞學的開拓者》等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性的閱讀,這樣可以開拓自身視野,拓寬自身對生物學中細胞等知識的認知,激發自身學習生物的興趣,在知識的海洋中或許還會產生對生物細胞學的好奇心,鞭策自己要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將來選擇進一步研究學習生物細胞學。
結束語:
高三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學好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自身將來的發展,且生物細胞的知識與醫學、美容等關系緊密,現代美容技術中研究者就常常把生物細胞技術應用于醫美項目中,而且應用普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生物細胞學,要學好生物細胞學就要從學習《分子與細胞》的基礎知識做起。
參考文獻
[1]焦衛紅.淺談如何學好高中生物[J].數碼設計(下),2018,(9):58-59.
[2]莫滿春.小議如何學好高中生物[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