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
教師指導作為幼兒園過程性質量評價的重要因素,是衡量教師教育能力和活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何通過教師的支持與引導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其主體能動作用成為當前幼兒教育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
我以自己所在園開展的關于“戲劇活動在幼兒園藝術領域的實踐研究”為契機,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探索出教師角色三轉變對有效指導幼兒表演游戲的積極意義。
從教師到“導演”
中班初期的幼兒在戲劇表演中,還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應答的交往策略,其游戲中的合作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幼兒因缺乏組織與協調經驗而影響表演游戲開展的背景下,教師轉變角色,以“導演”的身份參與幼兒游戲,在不影響幼兒游戲興趣的前提下,為幼兒提供隱性的游戲支持,保證了游戲的順利進行。
如在開展以“龜兔賽跑”為主題的表演游戲中,幼兒經常會因角色分配而影響表演的進行。此時,我便扮作導演,在不脫離游戲情境的前提下與幼兒一起探討分配角色的辦法。最后幼兒曜曜說:“李導,我有一個辦法,兩個小朋友進行比賽,誰先數到10,誰就扮演烏龜,輸了的就扮演小兔子。”游戲由此順利地進行了下去。
通過上述案例可發現,從教師轉變成“導演”進入游戲,可以拉近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師生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游戲。通過“導演”這一角色與“演員”協商,來引導和支持“演員”進行表演,有助于為幼兒游戲提供支架,推動游戲的順利進行。
從“導演”到“演員”
隨著表演游戲經驗的豐富,幼兒已經基本能夠自主分配角色和使用道具,組織其他幼兒進行表演。此時的他們已不再需要組織者,而更喜歡在與玩伴的互動中積累經驗,所以我轉而借助“演員”角色,為其提供游戲支持。
如在排演《小蝌蚪找媽媽》這個劇目時,因幼兒游戲人數不能滿足劇中角色需要,于是我便以“演員”角色加入游戲。游戲中,因烏龜和鯰魚兩個角色表演時間距離太近,沒有時間換裝,游戲中斷了。我“很委屈”地對大家說:“你們快幫我想想辦法吧,我該怎么辦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張舸擠到大家面前說:“讓李老師扮演青蛙媽媽和烏龜,段云澤扮演旁白和鯰魚不就成了嗎?”果然這個問題順利地解決了。
在這個案例中,我作為演員“入戲”,在游戲中適當地向幼兒示弱,激發了幼兒主動探索解決辦法的欲望,有助于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從“演員” 到“觀眾”
到了中班末期,幼兒已有了一些生活體驗和戲劇表演經驗,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幼兒經常會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遷移到區域表演中開展游戲。此時,我將自己的角色轉變為“觀眾”,逐步放手淡出游戲,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
一次班中表演區活動,幼兒雨兮自發地組織了《喜羊羊與灰太狼》的表演,我和幾位小朋友一起當觀眾。演出正式開始了:雨兮扮演饑餓的灰太狼從大樹旁走了出來,捏著喉嚨學灰太狼說話,把下面的小觀眾逗樂了;扮演小熊的佳音把食指放到嘴邊,示意我們別出聲,緊接著又回到角色與灰太狼對話……幼兒已經可以自由自主地表演游戲了,我作為觀眾有深深的滿足感。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從“演員”轉變成“觀眾”,從參與者變成欣賞者,給了幼兒更多自主的機會,以鼓勵和肯定的態度激發了其創造性表演的興趣與熱情,并最終使他們獲得了自信。
隨著幼兒戲劇表演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在指導幼兒戲劇表演時的角色也要隨之改變。從教師到“導演”,到“演員”,再到“觀眾”,這些轉變體現了教師從指導者到參與者再到欣賞者的教育理念,在不同階段用適宜的方式支持幼兒,使他們在戲劇表演活動中快樂、自主的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幼兒園,本文系北京教育學院卓越工作室學前兒童STEAM教育項目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