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一直以來,閱讀都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點,有助于學生形成英語思維,完善學習機制。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技巧的培養,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輔助學生學習,使學生能夠不再逃避閱讀,能夠自覺投身英語閱讀中,感受閱讀的魅力。而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則成了教師積極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學生;閱讀技巧
初中生正處在學習的黃金時期,對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但是,就目前我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技巧培養的現狀來看,還存在教師不夠重視、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課堂僵硬等的問題,給學生發展帶來了問題。因此,筆者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進行了反思和改革,旨在通過利用生活場景、英語問題、思維導圖等,豐富學生的閱讀技巧,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
一、利用生活場景——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生活場景,對于學生來說,就像是手邊的一束花、身邊的一棵樹,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是與學生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關的。學生在學習中聯系生活能夠更好地理解英語知識。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生活場景,喚起學生的熟悉感,促使學生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生活的重要意義,認為不需要聯系生活學生也能夠理解,使得學生在面臨陌生的英語知識時,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端正教學態度,發揮生活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學習“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這單元的Section A 3a部分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聯系生活的學習意識,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圍繞自己的生活談一談,自己與朋友、家人見面的場景,想一想與文中所提到的習慣有什么不同。學生就自己與朋友、家人見面的場景進行了回憶和陳述,總結了與朋友、家人見面的特點,理解了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的道理,表示會尊重他人的不同之處。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圍繞學生生活進行,增強了學生的生活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利用英語問題——健全學生思考機制
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問題是基于時代發展對學生的需求提出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只有教師設置了問題,學生才會處于面臨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階段,并形成可持續循環,建立完善的思考機制。但是,有的教師在為學生設置問題時,存在不嚴謹、敷衍了事的情況,影響了問題的效能,使得學生無法得到應有的鍛煉。因此,英語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立足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學習“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這單元Section B 2b部分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盡快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能夠運用自己的頭腦理解文章,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了以下問題:“什么是天賦?為什么有人不喜歡看這類節目?這些節目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你怎么看待此類節目?”旨在通過推動學生思考來使學生形成健全的學習機制。學生拿到問題后,很快投身閱讀中,對文章進行了閱讀和翻譯,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針對問題進行了細致研讀,與其他小伙伴分析討論了問題,得出了問題的答案,獲得了自主探究的成就感。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問題,使學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健全了學生的學習機制。
三、利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閱讀聯想
思維導圖是信息時代發展下的產物,是一種拓寬學生學習思路,使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有效工具。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建立有效的聯系,豐富學生的整體認知,促進學生的閱讀聯想。但是,有的教師對思維導圖理解不深刻,不能發揮思維導圖最大的作用,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值得英語教師的警惕。
例如,在閱讀“Birthday Food Around the World”這篇文章時,筆者為了使學生掌握相關的英語短詞,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形成英語思維,拓寬學生學習的眼界,在教學中圍繞生日這一主題設計了思維導圖,讓學生各抒己見,分享自己對生日美食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應用英語。學生一聽說是討論生日吃什么,都顯得十分積極,與周圍同學進行了分享,在分享過程中,學生不僅說出了不少的美食,還了解了這些美食的英文表達,完成了思維導圖的填充。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使學生加深了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豐富了學生的聯想能力。
總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文通過利用生活場景、英語問題、思維導圖等,進行了教學探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技巧,使學生形成了系統的學習機制,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陶化山.基于學生為中心的初中英語閱讀有效教學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8):96.
[2]謝巧珍.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交際,2019(1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