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琨
摘 要:本書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所著,作者本人是“顛覆式技術”這一理念的首創者,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為《創新者的解答》。
初讀本書,覺得有點難懂,主要里面有些許工科方面的知識,不過還好沒有影響總體的理解。讀完此書,感覺這本書寫的內容很像前幾年周鴻祎經常講的“顛覆式創新”,在如今互聯網行業已形成巨頭的格局下,如何實現彎道超車,這一本書也許是很好的“靈丹妙藥”。還記得諾基亞的現任CEO約瑪利拉在記者招待會上公布同意微軟收購時,說了一句“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不知為什么我們輸了”,對這樣的回答這本書也許是最好的詮釋。
關鍵詞:顛覆式;技術;巨頭;微軟;彎道超車;詮釋
一、本書梗概和模型框架的提出
在全球商業領域中,許多企業曾叱咤風云,但短短的幾年卻突然瀕臨破產,這其中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又有企業內部的因素。一般而言,許多人認為企業的失敗歸因于官僚作風、傲慢自大、管理隊伍老化、規劃不當、投資短視、技能和資源不足以及單純的時運不濟。但是在克里斯坦森的眼中并不是這些原因導致了企業的失敗,他所分析的企業是那些銳意提高競爭力、認真傾聽消費者意見、積極投資新技術研發,但卻仍然喪失了市場主導地位的管理良好的企業。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構建一個框架,以及解釋為什么偉大的管理者作出的合理決策可能導致企業的失敗。這些章節所描繪的情景真實再現了創新者所面臨的窘境,管理層作出的合理和適當的決策可能會對企業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可能導致企業喪失其市場領先地位。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十章)則旨在解決這一窘境。根據我們對新技術為什么并且會情況下的理解,針對這一“窘境”提供管理上的解決方案(企業管理人員應如何在集中足夠的資源研發可能導致自己失敗的破壞技術的同時,采取有利于企業成熟業務短期發展的正確措施)。
具體而言,在第一章至第二章作者根據硬盤驅動器行業的發展歷史建立一個初步的框架來解釋為什么發展早期最好最大的企業會遭遇失敗,然后在行業歷史的隨后的發展周期對這一模型框架進行實測以判斷其是否經得起推敲。第三章和第四章加深了我們對硬盤驅動行業為何總會遭遇失敗的理解,同時選擇了與硬盤驅動行業存在很大不同的機械挖掘機行業,并說明這一模型框架同樣適用于這個行業。第四章利用這一模型來說明為何綜合性鋼鐵企業無法抵御小型鋼鐵廠的沖擊。第五章將利用模型來分析折扣零售商為何能取得成功(相對于傳統供應鏈和百貨店),同時還將探討破壞性技術對電機控制行業和大銀行業的影響。第六章將考察新興的PAD行業,并分析為什么電機控制業北破壞性技術顛覆;第七章詳述了在摩托車和邏輯電路行業,使用了破壞性技術的新興企業是如何顛覆領先行業企業的市場地位;第八章則解釋了計算機生產商是如何淪為破壞性技術的又一個犧牲品;第九章主要聚焦于發生在會計軟件和胰島素行業相同現象;第十章作者以一種非常規的方式闡述(作者把自己當做一位主要汽車制造企業中負責電動汽車的開發經理),然后利用這一框架對相關電動汽車的案例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從其他行業研究中得出的經驗教訓,解釋了如何利用這些經驗教訓來評估電動汽車行業面臨的機遇與威脅,并闡述了可以怎樣利用這些經驗教訓來推動電動汽車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第十一章補充了一些新發現。
第一部分,作者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價值網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模型框架,說明為什么優秀的企業也會遭遇失敗,模型框架如下:
模型框架:
第一步: 破壞性技術首先在成熟企業研制成功
第二步: 市場營銷人員然后收集公司主要客戶的反饋
第三步: 成熟企業加快對延續性技術的開發步伐
第四步: 新企業已經出現,破壞性技術市場在反復嘗試中逐漸成形
第五步: 新興企業向高端市場轉移
第二部分,作者提出了破壞性技術的五大法則或原則,并指出如果管理者能夠理解并利用好這些法則,實際上也能在面臨破壞性技術變革時取得巨大的成功。
二、本書的啟發性思考
如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每一次技術變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企業的衰落或者淘汰,仔細分析我們發現他們都是被小企業的破壞性創新所擊潰;在這些名單當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王者”諾基亞(由于本書寫于1997年,如果放到今天我認為諾基亞是本書案例的不二選擇)的倒下,蘋果的iOS系統、谷歌的android系統相對諾基亞的Symbian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前者更更好的體驗),諾基亞的的管理團隊想的卻是如何使手機更結實、通訊狀況更好,這些東西對諾基亞來說屬于延續性創新,特別是3G時代的到來,蘋果手機的絕佳的用戶體驗收到更多粉絲的追捧,蘋果可以說“重新定義”了手機;類似地情景也在別的重復著,曾經一向有“百年老店”稱呼的影像巨頭--柯達,一直以“膠卷相機”為傲,但是他忽視了數碼技術的到來,膠卷相機一直發展到市場幾乎“飽和”,但同時,數碼相機盡管說價格便宜、利潤率低,不被柯達的主要客戶接受,所以也很多男北柯達投資起來,最后才有了后續……
曾經的有“國內沃爾瑪”之稱大潤發,可以說是零售行業之最了,更是創造了19年不關店的傳奇,但是最后的結局卻是被馬云收購,高層陸續全部走人,大潤發創始人辭職時說道“我贏了所有的對手,卻輸給了時代”。類似地企業還有很多……
這可能是必然,也可能是幸運,就像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所寫的那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參考文獻:
[1]《創新者的窘境》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2014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