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在教學中發展學生人格品質,促使他們通過課堂教學建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而使之成為學習能力與道德素養兼具的優秀社會公民。眾所周知,初中生正處于成長叛逆階段,在這個時期讓他們建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尤為重要,不僅能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還能讓他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對于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切實存在積極意義。鑒于此,對于目前初中體育學科來說,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已經不是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而是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以促使大家在進行體育訓練的過程中形成堅強的意志和不畏艱苦的品質,最終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道德品質修養。
一、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情感德育滲透
傳統初中體育大都采用刻板單調的教學模式,教師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把提高學生的專項運動能力當做根本教學目標,卻忽略了體育學科所具備的德育性,以致于學生在枯燥的教學內容中無法產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若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便先要對他們進行情感注入,以此來讓其對體育學習產生主觀認同,從而更有利于體育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據此,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展現體育競技精神和我國體育國際競爭力的視頻,學生在影像內容的激發下既會產生運動熱情,又能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可謂是一舉兩得。
例如:在教學乒乓球運動技巧時,筆者便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奧運會上中國隊大放異彩的比賽視頻,大家透過視頻中運動員精彩絕倫的表現不僅能發現中國體育領域已經在國際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還能認識到乒乓球這項體育運動的奇妙之處,如此一來,一能讓他們對乒乓球這項運動產生學習向往,二能讓其對我國蓬勃發展的體育事業產生敬佩之情,從而讓學生在產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形成濃烈的愛國情懷。通過這次教學,學生們紛紛感嘆到我國乒乓球領域的強大,并想要學習這項開展條件不苛刻、可參與性強的運動,趁勢筆者以此為切入,深入進行了愛國主義德育教育并展開運動技巧的教學,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競爭性游戲進行活動德育滲透
競爭與合作是體育運動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體育教學所表達的精髓內容;活動德育模式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實現德育理論與行為表現統一的重要途徑。游戲活動一直以來都是體育教師較為推崇的教學模式,因其具備娛樂性較強的優勢也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同時游戲中所具有的競爭與合作特性更是方面教師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將其合理運用在體育德育教學中切實存在積極意義。鑒于此,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競爭性游戲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使他們在切身參與中深刻感受其中蘊含的集體主義精神,以此來充分滿足有效德育的教育目標。
例如:筆者在課堂中開展障礙接力賽的活動,具體游戲規則為先將學生分為八人一組,在賽道中設置四道障礙,每道障礙需由兩人合作完成,且完成每道障礙時一定要按照特定的規則進行,若違反規則便需重新開始該環節,最終率先到達終點的隊伍獲勝。在這個游戲過程中,學生可在競爭中體驗合作的力量,便可從游戲比賽中領悟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喚醒他們心底對集體主義精神的情感共鳴。學生在體育游戲的合作互動中,通過切身體會懂得了如何正確對待團隊合作和成員失誤,這種活動式德育教學更有利于他們對德育內容形成主觀認同,以達到充分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三、借助體育鍛煉進行主體性德育滲透
主體性德育教學模式即為將學生當作道德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尤其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培養他們成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主體道德素質”的社會主體。體育鍛煉是初中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既需要通過體育鍛煉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教學目標,又要體驗并學習鍛煉過程中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運動精神,從而使課堂教學成效和德育教育效果共同提高。因此,教師應在體育訓練中尋找一切契機來融入德育教育內容,以此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堅持不懈的運動精神與成長意識。
例如:在進行長跑訓練時,學生很容易出現體力不支、四肢酸軟、呼吸不順暢的問題,有些人因為身體素質較差便在中途放棄訓練,于是筆者借此契機向他們傳達“許多名人大家在成長過程中都頻頻遇挫,正是因為他們具備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才使他們有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因此我們在訓練與成長的過程中也要像他們一樣,才能取得成功”這樣的成長精神。如此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更加透徹的理解堅持不懈精神對體育運動、人生成長的意義,使得體育教學成效和德育教育成效得到共同提升。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更深刻的感受體育運動中蘊含的德育內容,還能使之透過德育教育內容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使得體育教育價值得到顯著提升。鑒于此,初中體育教師應將德育內容滲透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并運用有效的教育模式來實現德育與體育的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身體素質與人格品質的雙重提升。